李贺,一个带点男子气息的名字,一位普通的司法工作者,一名驻扎在朝阳市龙城区新华街道的司法所所长。怀着对群众的无限热忱,背负党和群众的重托,她尽心竭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从事司法工作已5年,调解社区矛盾100余起,救助刑释解教人员10余人,虽经历风风雨雨,但却无怨无悔。
化解矛盾,做社区居民的知心人
几年来,李贺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乐此不疲。认真指导各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三级矛盾排查化解网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她以身作则,打破白天与晚上、工作日与节假日的界限,从鸡毛蒜皮到剑拔弩张,精心调解每一起纠纷。有时候,嗓子干了,嘴皮子磨破了,还是没有效果,结果她失眠了,晚上辗转反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调解成功。现不到40岁的她,头上过早地增添了白发。李贺告诉记者,几年前的一天,她在家里休息。竹林社区居民王某突然打来电话,情绪十分激动:“李姐,家里闹矛盾,我待不成了!”说完便挂了电话。她一寻思觉得不对,赶快联系社区,她也急忙来到社区,发现惊险的一幕:王某竟然顺着梯子爬到了房上,斜靠在墙上,准备跳下来。李贺看到吓坏了,但是很快让自己冷静下来,她不断做王某的思想工作,引起她的注意,同时又由别人迅速将其救起,脱离危险地带。现在想来都后怕,要是迟来一会儿,要是方法不当……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事后经过了解,事情的起因是婆婆“整治媳妇”的旧思想作怪,儿媳又是个不吃亏的人,因此差点出事。“那时候流行看电视剧《双面胶》,我就把电视上的调解婆媳办法搬到了现实工作之中。”李贺笑着说。于是李贺又对婆婆耐心教育,并不厌其烦地为家里各个成员做工作,教育儿子要做好“双面胶”,教育儿媳要宽容大度,最终使一家人和睦相处。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李贺的身影,习惯了,社区居民有点小矛盾,都喜欢跟她叨咕叨咕,拿个主意,小李则不辞辛劳耐心劝说。社区人都说,小李所长真是咱们的知心人。
及时帮教,做帮助释解人员的热心人
在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主要内容。目前,社区共有释解人员32人,李贺采取“无缝对接”的管理模式,即从释解人员释放,李贺就把这些人员接到社区。“很多人看到女司法所长来接自己,不免心生感动,他们需要温暖,作为大家的‘大姐’,我也愿意。”李贺这样说。从把释解人员接回来的那一刻,到困难人员家庭走访、调解、帮扶,李贺把每个人都视作家人。李贺总说,对犯罪分子,毫不手软,但对于释解人员,必须耐心帮教。5年间,新华街回归人员累计5人,她走遍了每个人的家,对其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个人特点了如指掌。海河社区远某因盗窃被判劳动教养1年,他回来后,主动来司法所报道,李所长了解了他的情况,知道他有年迈的老母亲,还有年幼的孩子,生活很困难,李贺便联系社区,给他找了个工作。远某有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认为自己终于能做点为人民服务的事情了,于是他便努力地工作,并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肯定。最终使远某靠着踏踏实实的劳动过上了富裕生活,现在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今年刚刚从山东刑满释放的方某,回到家后,生活困难,父母年迈。李贺主动联系当地劳动部门,免费教方某学习电焊技术,并且协助社区,为方某办理了低保。如今,学成了手艺的方某逢人便说:“当初回到家,看到父母满面愁容,真觉得自己没用。如今,自己有了一门手艺,能够赚钱养家,父母也笑了。这些都得感谢李所长对我的帮助。”
邻里调解,做基层矛盾调解的当家人
从2009年走向司法所长岗位,到2011年司法所试点社区矫正工作,李贺的任务不断在增加,而她也从来没有丝毫放松过学习。李贺告诉记者,以前一直在街道从事计生工作,刚到司法所真的什么也不懂,“司法所只有两个人,我的另一个同事也是从其它部门调过来的,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参加组织培训、借鉴经验、自学法律,5年让李贺从一个基层司法新手成长为一名司法老兵。在这几年里,最让李贺难忘的还是邻里纠纷调解工作。当记者问到这项工作做好的秘诀时,李贺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近期发生的事。“一天,我们接到社区打来的电话,事情很简单,王某把自己的电动车停在了李某家的车库门前,致使李某无法将车停入车库中。双方因为这件事打起了嘴架。我们来到现场,首先了解情况,采取双方分别调解,最终坐在一起把事情说清楚,就大事化小了。其实,邻居纠纷调解没什么秘诀,只需要用心和百姓沟通,百姓不拿你当外人,自然就信服你,听你的。”李贺以自己踏实的工作,和对党的事业的一片忠心,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珍惜每一分钟,善待每一个人,不辞辛苦地做着有利于社区居民的每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