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对着镜子,看着两鬓早生的白发自问‘这些付出值吗?’但看到每天十几万市民使用着我开发的系统,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我感到非常自豪。纵然青春已逝,我也将继续前行,用科技让人们生活得更舒心。 ”
面孔
刘建设,男,33岁,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技信息通信处民警,厦门市智能交通控制中心负责人。他自主研发的“交警罚款收缴管理平台”一年可节约行政成本上百万元,研发的“道路交通技术监控管理系统”使非现场执法行为的群众投诉大幅度下降。2013年,他首创交通管理微信服务平台,在微信上实现自助移车、交通事故处理、缴纳交通罚款等功能,被公安部誉为“指尖上的对话,手心里的服务”。他曾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我身边的好交警”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声音
入警以来,他积极追求上进,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从基层选调到支队机关交通科研部门后,工作上更是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交通科技领域创新实践中,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重大成绩,为厦门道路交通畅通与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政治处主任吴桂才
在福建省厦门市,有一名普通的交通警察。尽管年轻,但在他手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系统,填补了厦门交管工作多项空白,使厦门的智能交通技术一直保持全国一流水平。他就是被誉为“智能交通尖兵”的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青年民警刘建设。
潜心钻研渐成“科技尖兵”
2005年6月,刘建设在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组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选拔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湖里交警大队调入交警支队科技处从事交通科技信息化工作。虽是毕业于厦门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但从基层一线执勤民警,转变为一名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工作者,难度可不小。为了扩充知识储备,刘建设于2007年自学考取了厦门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在职研究生,经过3年的努力学习获得软件工程硕士学位。
通过学习实践,他逐渐成长为交通管理科技领域专家型人才。2008年,他在全市公安系统信息通信专业比武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2011年,他受聘为福建省公安机关城市交通管理专家库成员;2012年,他撰写的论文《微博营销模式对创新公安交通管理的启示及应用》获厦门市政法系统“交通管理与法制建设”论文二等奖;2013年,他在全国首创的交通管理微信服务平台荣获“第四届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二等奖”。
刘建设的科研成果也在交通管理科技领域崭露头角。2008年5月,“交警移动警务执法系统”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用;同年6月,彻底解决群众排队打单交罚款问题的“交通违法自助处理平台”启用;2010年8月,可以向交通违法者发送告知短信的“道路交通技术监控管理系统”启用;2012年,厦门市智能化交通系统全面推进,交通违法自动抓拍、交通拥堵自动检测等道路管理智能化设备让城市多个主干道越来越“聪明”。
创新成果助推智能交通
“厦门交警移动警务执法系统”(以下简称“警务通”)可以说是刘建设在交通科技信息化工作上的“首秀”。过去在一线参加执勤工作时,刘建设总梦想能拥有一台取代手工开单、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警务工作的设备。这些基层执法经历为他的研发工作提供了诸多“灵感”。在刘建设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可与各重大业务系统实时联网,查询全国驾驶人、车辆等信息,并满足一线交警移动执法需求的移动警务执法系统初步成型,并于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系统通过设备终端内置的微型打印机现场打印、开具几种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文书,同时具有同步录音、现场刷卡等功能。此系统不仅提高了执法效率,加大了道路交通管控力度,还规范了民警执法,受到了一线执法部门的欢迎。
2011年,随着厦门市“加快智能化交通建设,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重要战略部署工作的推进,刘建设作为交警支队的科技骨干,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任务。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刘建设和同事下定决心要研发一个具有“厦门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刻苦钻研,车载射频识别、智能信号控制、交通违法自动抓拍等智能交通管理设备逐一“上岗”,帮助厦门交警从单纯的公安交通管理向路网运行监测、交通态势研判、路况预测预报、堵情预警干预等方面转变;从简单的信号联网向智能信号控制发展;从交通技术执法管理向交通信息服务深化。目前,厦门市智能交通系统控制中心顺利启用,厦门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依托科技强化便民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2008年,在当时全国没有任何成功先例的前提下,刘建设就开始不断探索,历经半年潜心钻研,成功研发了“交警罚款收缴管理平台”。借助这个系统,群众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银、手机、电话、电视等渠道缴纳罚款,解决了交通违法处理时排长队等一系列问题。
刘建设在工作中发现,交通违法当事人对违法行为并不知情,处理违法时才发现不少累积下来的罚单,进而误认为交警执法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他创新研发了“道路交通技术监控管理系统”,不仅有效地规范了交警的执法行为,减少群众投诉,还能将违法信息通过短信告知违法当事人,保障了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申辩权。系统一推出,全国各地交警纷纷慕名前来学习。该系统也成为2012年上线的“福建省网上处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和缴纳罚款信息平台”的建设模板。
随着微信的兴起与发展,刘建设又萌生出利用微信受众面广、快捷便利的优势开发网络民生服务平台的想法。2013年1月,他在全国首创交通管理微信服务平台——“厦门市智能交通控制中心”政务微信,并逐步推出微信实时路况查询、交通拥堵上报、交通违法查询、自助移车、交通事故处理、缴纳交通违法罚款等多项全国首创的智能服务。平台目前拥有用户逾38万名,全市每3名汽车驾驶员中就有1人是该平台的用户。平台先后获得2013年“全国公安政务微信协作联盟年度十佳会员单位”第一名,“第二届海峡两岸信息化应用大赛”政务类第一名,“全国警务微博、警务微信‘新媒体创新奖’”,“第四届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出色成绩的背后,刘建设付出的艰辛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刘建设30出头就得了胃病、颈椎病等疾病,发作起来疼痛难忍。但他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
2012年12月,厦门市智能交通控制中心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为了确保2013年1月中旬顺利投入运行,刘建设加班加点,连续两个星期吃住在单位。期间儿子感冒发烧好多天,他匆匆回家看了一眼儿子,叮嘱了妻子几句,又迅速赶回单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常年电脑不离身,手机24小时开机,单位有事情总是随叫随到。今年7月,以他名字命名的“刘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创建,他的精神鼓舞着更多的厦门市公安局的交通科技人员,为城市智能交通发展和市民出行便利作出更多贡献。
(记者 杜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