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永岗速写
人物档案
樊永岗,37岁,四川警察学院副教授,专业技术三级警督。
个性言语
每次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介入案情时都倍感压力,最怕冤枉无辜。
第一印象
相貌清逸俊朗,身躯凛凛。
一位农民工离家赴外省打工,回家过年。
已是父亲的他,偶然发现12岁女儿手机里存有与一成年男人的暧昧短信。深感惊恐的这位父亲邀人威胁这个男人并拿到他签名写下的“认罪书”,然后向警方报案。
“你们公安不办他,我就找人把他弄死!”
那位父亲怒不可遏地冲民警吼道。
如实供述
受害幼女父亲向警方提供了那个男人写下的“认罪书”,但那位父亲不晓得手里那份“认罪书”系采用非法手段取得,不能作为定罪证据。
案情送到四川警察学院物证鉴定中心,办案机关请求对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试。
据受害幼女向办案民警吐露:成年男子是她的邻居,在她家附近租用门市修、售摩托车,他与她经常在一起玩耍,这名男子引诱她看过黄色录像之后,即与她多次发生性关系。
侦查人员调查得知,这名男子有家庭,与妻子育有一个刚满周岁的儿子,夫妻感情好。办案民警带这名男子来物证鉴定中心做心理测试之前,樊永岗与同事在听取案情介绍、查阅案卷、深入现场实地之后,围绕测试方案设计、测试题目编制及受测人个性分析做了精心准备。
用于刑事侦查的心理测试即为民间所说的“测谎”。鉴于“测谎”可能侵犯被测人的意志自由、隐私权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四川警察学院物证鉴定中心把“被测人同意”作为程序启动的要件之一,在进行相关权利义务告知并征得受测人同意的情况下签订《自愿接受心理测试协议书》。
心理测试花费了整整一上午时间,结果显示被测人在多个涉案目标题上有显著相关特异心理生物反映,应认定为涉案。测试结论出来后,樊永岗与被测人进行了长达1小时的测后谈话,当谈到家庭、儿子时,被测人眼红落泪,欲言又止,心理状态抵近临界点。
午饭时分,樊永岗让民警允许被测人共进午餐,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暂时为他打开手铐。也许是在心理测试过程中感受到专家对他没有任何歧视和强迫,也许是出于内心的愧疚和忏悔,饭后,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与那名幼女如何交往的全部细节如实相告。
真相大白
某县道上发生一起交通肇事案,致使一名72岁老妇当场死亡,肇事司机驾车逃逸,现场没有监控录像、没有目击证人,警方没能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
这起交通肇事案因受害人家属从未放弃收集线索,最终从外省打工还乡人们的聊天中获知,本地人李某有可能是肇事者。
此时,距案发已有8年之久。警方重启案件调查,李某面对警方询问,承认案发当天经过事发路段,但否认撞人。同时,李某向警方提供货车司机刘某于案发当天驾车经过事发路段,老人有可能是他驾车撞死的。
为弄清事实真相,警方决定求助四川警察学院物证鉴定中心对两人进行心理测试。
“两人都属于不愿多讲话那类人。”
樊永岗记得,物证鉴定中心对两人的心理测试进行了整整一天,心理测试对刘某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力,特别是测试人问及“肇事车辆行驶路线”、“当时车速”、“老人被撞时所在位置”、“发现撞人后司机采取措施”等一连串问题时,唤醒了刘某一直挥之不去的往日记忆。
8年来,刘某不敢也不愿自首,但在心理测试专家及心理测试仪面前,刘某放弃心理抵抗,承认老人是被自己驾驶的小货车所撞。
时隔8年的交通肇事命案“水落石出”,刘某表示愿意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樊永岗将根据案情所编制的测试题目喻为一根根“心灵探针”——瞄准被测人有无经历特殊事件的时空记忆、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以及其他思维、意志活动展开探测,进而对受测人与案件关系做出科学判断。如何做到百分之百准确,这正是樊永岗与同事未来努力钻研的方向。(记者 杜萌 马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