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北街社区,听说记者是来了解小召前街派出所民警索连红的事,居民和商户纷纷放下手头的事儿,七嘴八舌地讲起索连红是如何既当“闺女”又当“妈”的故事,言语间充满了亲切感激之情。
2007年,索连红的丈夫宝力格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壮烈牺牲。2008年,39岁的索连红加入公安队伍,在丈夫生前工作的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玉泉分局小召前街派出所当社区民警。
正直爽快的“索大姐”
索连红负责的辖区共有居民2111户,3000多人,其中有145家商户,这些数据是她通过一家一户的走访得到的。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从一无所知到业务精通,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与努力。
“索大姐这人热情、正直、爽快,有啥事我们就给她打电话。”开小卖店的李红霞对记者说。
“附近的人都服她,一般邻里矛盾,只要她来,准能给调解好。”一位来买东西的顾客也跟着聊了起来。
2012年7月,五塔寺北街小区的住户张某在楼道养花占用了李某家的地方,两家人大打出手,连续半个月都剑拔弩张。索连红知道后,便带上水果和花种先来张某家做工作,再到李某家做工作。第一次说不通,就来第二次,第三次……最终两家人各让一步,化干戈为玉帛。
老人口中的好“闺女”
2008年当上社区民警后,索连红就经常帮助社区的独居老人。她经常照顾的独居老人是王月娥和刘风华,社区的老人见了她都亲切地喊她“闺女”。
索连红每月为王大娘送去200元钱,并经常带上米、面、油、菜等生活用品去看望老人。
当记者问起王大娘近况时,索连红的眼圈转着泪说:“87岁的王大娘今年4月走了。去医院看望她,她都有些神志不清了,但还认得我……”
王大娘生前常常对人谈起索连红:“她就是我的亲闺女啊,要是没有她的细心关照,我恐怕活不到现在。”
93岁的刘风华是索连红照料的另一位老人。虽已满头白发,但刘风华仍精神矍铄。她笑着对记者说:“我好着呐!我要是不好,闺女总得跑来,她也忙也累。前几天,她还专门开车带我出去转悠呢。”
刘大娘的邻居李大爷告诉记者:“当初我看见小索照料刘大娘时,还以为是她亲姑娘呢,后来才知道她们没有任何亲属关系。”
7个孩子的好“妈妈”
“索姐这人啊,对自己太吝啬,对别人太慷慨,她除了要供养自己的孩子,还要照管另外6个孩子,这担子非常重啊!”提到索连红资助残疾孩子时,居民陈梅心疼地说。
2008年,索连红代表丈夫出席“感动青城”颁奖晚会时,认识了一群来自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看到那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用手语表演节目时,索连红的心被紧紧牵动着。一名叫乌兰的小女孩用大眼睛一直看着索连红,索连红便走过去问:“愿意做我女儿吗?”乌兰一时有些呆住,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随后“艰难”地道了声:“警察妈妈!”正是这句“警察妈妈”,让索连红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了出来,更加坚定了生活的信念,并下定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当了乌兰的“妈妈”后,索连红就与武川县特教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假期,她就会带着儿子到特教学校看望其他的孩子,就这样,她又陆续成为4个特殊孩子的“妈妈”。
索连红还在管辖社区内收养了一名叫娟娟的女孩。娟娟3岁时被父母遗弃,靠捡破烂维持生计的爷爷带着她一起生活。懂事的娟娟拒绝了很多好心人的收养留下来照顾爷爷,索连红了解情况后,答应为她爷爷养老送终,并于2012年把娟娟户口迁到了自己的户上方便孩子上学读书。
“娟娟特别懂事,学习很用功,今年考了全校第二。闺女长大了,现在个头比我都高。”索连红边说边拿出手机让记者看娟娟的照片。
今年年初,索连红生病住院了。她资助的孩子听到消息后来到床前,患有先天性智障的飞飞用僵硬的发音说:“索妈妈,你要早日康复,我们需要你。”看着孩子纯真、热切的目光,索连红眼中盈满了感动的泪水。
■事迹点赞
索连红,女,汉族,45岁。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玉泉分局小召前街派出所民警。
索连红先后荣获呼和浩特市巾帼建功标兵、内蒙古自治区最有爱心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贡献道德模范、呼和浩特市最美青城人道德模范、全国公安系统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老人口中的“好闺女”
2008年当上社区民警后,索连红就特别关注辖区内的独居老人。除了定期走访外,她还长期照顾两位独居老人,每月为老人送去200元钱,并经常带上米、面、油、菜等生活用品去看望老人。
7个孩子的“好妈妈”
丈夫牺牲后,索连红用她柔软的肩膀支撑起整个家,照顾公婆,抚育儿子。收入微薄的她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当好6个孩子的“妈妈”,其中5名孩子是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孩子,1名孩子是她辖区内被父母遗弃的姑娘。索连红不仅在物质上给予这些孩子帮扶,更让孩子们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母爱。
■群众微评
“索大姐这人热情、正直、爽快,有啥事我们就给她打电话。”
——小卖店店主李红霞
“她就是我的亲闺女啊,要是没有她的细心关照,我恐怕活不到现在。亲闺女也做不到她那样,照顾一个像我这样年迈多病的老人。”
——87岁的独居老人王月娥
“索妈妈,我们需要你。”
——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
(记者 陶炜 通讯员 赵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