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听到王匀嘶哑的声音,指着面前显示为“声带结节”的检查报告,问王匀:“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王匀愣了一下,声音高了八度——“人民教师”。这并不是王匀的真实工作。事实上,连她的家人也并不清楚她工作的岗位。
“我面对的都是吸毒、艾滋病等特殊人群,怕家人知道后有负担。”王匀说。
2013年,为解决特殊患病群体特别是吸毒人员收戒难的问题,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公安局多方协调与贵医三附院建立了以医疗和戒毒为一体的“503病区”。从警27年的王匀,被抽调成为贵医三附院“503病区”警务室负责人。
王匀面对的是一份特殊的工作。“对这些身体、心理都极度脆弱的患者,不能靠吼、靠凶。不交心,工作就没法干。”为了尽可能消除特殊患者们的敏感和抵触情绪,王匀与患者接触时常常不戴手套和口罩。
在很多年轻患者眼中,王匀像母亲。22岁的小梁来自一个贩毒家族,10岁染上毒瘾,11岁感染了艾滋病。小梁对治疗的抗拒,令医生们一筹莫展。王匀得知后,走到病床前,只是默默将手覆在小梁扭过去的额头上。这样一个简单却温暖的动作,让小梁的泪水瞬间滑落。“很久没有人用这种方式关心过我了。”小梁回忆时,眼角仍有泪光。
也有很多患者说,王匀就像亲切的老朋友。有时候,患者们将洗好的水果分给前来查房的王匀,王匀就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吃、一起聊。
一次,王匀在闲聊中得知,患者张某的爱人提出离婚,她立刻担心张某是否因情绪波动过大而出现过激行为。于是,王匀果断放弃休假,在病床前与张某谈心。随后,王匀又拨通张某爱人的电话,苦劝了2个多小时。第二天,张某的爱人出现在了“503病区”的病房里,两人抱头痛哭。
打开王匀的文件柜,一沓沓码放整齐的信件赫然入目。这其中有患者写的,有患者家属写的,还有没留名字的。这些信件,就像是“503病区人民教师”王匀的军功章,见证着王匀与患者并肩作战的那些动人瞬间。
“王姨,染上这该死的毒品让我变得人不人鬼不鬼。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看到了希望,教给我面对今后的生活方法。”这是患者杨某写给王匀的信。因身患糖尿病而且长年吸毒,杨某腿上的伤口曾深到能看见骨头,连亲人都不愿意靠近他。然而,在王匀与护士们耐心、细致的治疗护理下,杨某已经逐渐康复。
(文/图 记者 温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