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吉林省长白山公安局面临的严峻形势:长白山保护开发区面积6718平方公里,2013年长白山景区旅游人数达180万人,旅游高峰期游客日流量达4.8万人,而长白山公安局有155名民警,270名辅警。
面对这样的情况,2012年年初,长白山公安局以科学化、实战化、效能化为目标,创新警务模式,合理使用警力,努力实现边境、生态、旅游和社会安全的工作目标。近3年来,在旅游人数逐年剧增的情况下,景区实现刑事案件、交通事故、涉外旅游事件、游客投诉“零发生”。
军警民联防实现“无缝对接”
长白山边境线长74.5公里,环山旅游公路407公里。针对点多、线长、面广的地理特点,长白山开发区建立起以管委会为指挥,公安机关为主导的军警民“三位一体”,点、线、面“无缝对接”的防控机制。
在这种机制下,他们成立公安边防、消防、森警、保护中心和景区集团5个部门为主体的安全指挥部,设立4个哨所、9个保护站,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和保护中心职工2000余人日夜奋战在保护区。2013年,共查获遣返邻国非法入境人员370名,消除各类安全隐患268个。泥石流、大风雪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无人员伤亡。
同时,保护区建成由消防特勤、公安特警与气象专家、森林向导组成的救援队,以及政府领导,公安、交通、食品卫生等部门参加的应急处突联动体系,由公安机关统一指挥调度。
“景区客流高峰期,公安局指挥中心视频监控系统时刻显现景区情况,根据掌握的游客数量采取分段分割调流措施,避免人员拥堵造成踩踏事故。”长白山公安局局长王岩介绍。
2013年“十一”期间,在游客日流量达4.8万人,车辆1.8万辆的情况下,公安局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采取限售门票、车流疏导、人流分割等方式,保证了游客安然有序,整个景区秩序良好。
整合警务资源“握指成拳”
“改革前的长白山公安局,北景区仅有一个治安派出所、2名民警,辖区池北、池西、池南三个行政区没有专职社区民警。”长白山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徐善华说。
2012年,长白山公安局改革警务模式,整合警务资源,组建景区治安队、联合侦查队、交巡特警队、社区民警队和综合指挥室“四队一室”,基层一线警力由原来的21%增加到78%。
具体工作中,他们把刑侦、禁毒、经侦等警种合为一体,组成联合侦查队,形成了一支快速反应的“尖刀”队伍,重特大案件、命案破案率均达到100%。同时,他们还开展了17次“打盗猎、抓防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专项行动,行程1800公里,打掉5个盗猎团伙,46名盗猎者被绳之以法。
同时,长白山公安局将遍布长白山池北、池西、池南3个行政区,200余公里主要道路的120名警力进行整合,组建了机动灵活的交巡特警队。民警实行24小时巡逻防控、维稳处突、服务群众,街面现行案件大幅下降。在交通方面,警方开展3次道路安全隐患大排查,查出并整改隐患84处,纠正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3万人次,连续两年无重特大交通事故,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两年高于95%。
围绕辖区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吃、住、行,以及购物、娱乐等,长白山公安局组建社区警务队进行管理服务,还配备专职社区民警开展安全检查、联防联控、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
长白山警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2012年5月,景区治安管理队正式成立。公安局在山门、售票口、换乘中心等地设立8个警务站,配备移动警务车;新招聘的30名文职人员,经过法律、勤务、外语、礼仪等强化培训后正式上岗,成为景区秩序的维护员、游客的服务员、长白山文化宣传员、警察形象的展示员。
“警力随着警情走,警车围着游客转”。长白山旅游高峰期,全局民警24小时备勤,除景区治安管理队全员上岗外,其他部门抽调警力参加景区执勤。
“旅游高峰时期,执勤民警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天亮上岗,天黑下山是景区执勤民警的工作规律。”景区治安管理队队长陈冰晗感触很深。在车流如潮的景区北门停车场,记者见到了负责车辆管理的民警顾玉臣。不到一小时,55岁的老顾接待39位游客,汗水湿透了衣背。一位新加坡游客深有感触地说:“长白山景点,处处见警察,让人感到亲切、安全。长白山景区警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记者 张涤非 通讯员 张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