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评论频道> 谈法治

强化预算监督让公众满怀期待

2014-08-28 08:47:4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8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审议。至此,这部法律修改草案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四审。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认为草案经过三次审议修改,已经比较成熟,建议本次会议审议通过。(8月26日《人民日报》)

    修改预算法的决定(草案)开宗明义地指出,预算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规范、约束、监督等词语,让公众满怀期待。

    在立法宗旨上,过去强调政府管理经济,现在强调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预算法修改草案更加注重对政府限权或控权,而非以往的赋权,这必然要求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毫无疑问,只有对财政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使用者才能有所顾忌。按道理讲,公共财政属于全体人民,每一个独立个体都享有监督的权利。但实际上,公民个体不但难以监督,就连看一下政府部门的账本都难,再加上政府提交人大进行审查的预算草案中的收入和支出只列到大类,少数列到款,预算建设性拨款只有总数没有列到具体的项目。这就导致人大在审议的过程中只能是政府给什么看什么、说什么听什么、报什么批什么,完全就是走过场。因此,公众对这种全程监督的程序设计充满期待也就不难理解了。

    强化预算监督,不只是让预算更加科学、透明和公开,更重要的是让行政权力真正步入制度和监督的“笼子里”。也只有这样,权力才能规范运行,纳税人的钱也才会花得值当、令人信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预算监督能更早更快地走进现实,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谢庆富)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