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线网购已经越来越日常化,网络购物不但可以轻松搜罗目标商品,还能足不出户轻易实现“货比三家”,省时、省力、省钱。然而,由于网络购物对商品摸不到、触不着,各类商品质量问题、商家不诚信现象,交易诈骗乃至快递延期或丢失等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期平安课堂对各种“网购陷阱”进行大曝光,希望通过真实案例,为喜欢网购或正欲尝试网购者打上一剂预防针。

    ■冒充假“客服”行骗
    ■卖家发来不明文件,谁知是“陷阱”
    ■以假乱真,不是“神药”是假药
 

 案件回放▶▶▶

前不久,江西省分宜县女子袁某在淘宝网上购买衣服时,接到自称是“支付宝客服”打来的电话,告知其支付宝账户已被冻结,需要解冻。袁某信以为真,将银行卡号以及系统发过来的“验证码”连续两次告知对方,结果被骗子划走了5000元。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袁某在淘宝上花190元买了一件衣服,20多分钟后就接到一个外地号码电话,对方自称是“支付宝客服”,说:“刚才支付宝交易中心系统突然发生故障,你的支付行为没有成功,系统暂时冻结了你的银行卡。”

“支付宝客服”让袁某加其QQ号,袁某加其为QQ好友之后,对方从QQ上发了一个网址,让袁某进该网址操作。“支付宝客服”表示可以帮袁某解冻,袁某不假思索就将银行账号报给了对方。

不久,袁某的手机接到一条短信,内容是支付宝发来的银行卡被支取2000元的动态验证码。对方让袁某提供给他,并说是要把卡上的钱先转到支付宝的一个安全账户上,等银行卡解冻之后再转给她。

袁某感觉有点不对劲,但考虑到对方是支付宝工作人员,而且在电话中催得特别急,就将验证码告诉了对方。过了半分钟,袁某手机又收到一条被支取3000元的动态验证码,对方以同样的理由让袁某说出了验证码。

这时,袁某的手机接到银行发来的支付短信,提醒她网络购物已连续两次支付,共计5000元。看到短信,袁某顿时傻了眼,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案件分析▶▶▶

在网络购物和支付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买家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当买家购物后,便冒充网站客服人员或卖家拨打买家电话,以账户资金被冻结需要核实或退款为由,取得买家信任,让买家提供信用卡(支付宝)卡号、密码以及系统发过来的验证码,或者直接要求买家将资金转移到另一个信用卡或支付宝账户上,导致资金被骗。有时,不法人员还会诱使买家在钓鱼网站输入卡号、密码等,从中骗取资金。

  民警支招▶▶▶

针对此类网上购物诈骗案件,网民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不要轻易将自己的网络账号、信用卡账号和密码泄露给陌生人;汇款前一定要认真核实对方信息,别轻易陷入他人圈套;一旦被骗,要妥善保存聊天记录、汇款凭证、对方账号、联系方式等,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江西省分宜县公安局黄小军)

案件回放▶▶▶

今年9月,孙女士在淘宝旺旺上收到一条买家信息,称看到她店里的“宝贝”,想跟她订货,而且数量比较大。因为对衣服样式有严格要求,买家希望加孙女士的QQ,发送衣服图样给孙女士。孙女士没多想就加了对方QQ,不久对方发来一个压缩包文件,称里面是订货的图片样本。

孙女士点击压缩包文件,电脑突然重启。电脑重启后,孙女士发现这名买家已经下线,而压缩包却怎么都打不开。孙女士并未将此事当回事,可第二天她就收到了支付宝绑定手机被改的信息。

孙女士马上拨打淘宝客服电话,客服人员查询后告诉她,就在1分钟前,孙女士“余额宝”里的10多万元已经被转走5万元到支付宝账户,并分2次购买了虚拟游戏点卡。孙女士立即冻结自己的支付宝账户,并拨打110报警。

接到报警后,民警详细询问了孙女士的相关情况,发现发来压缩包的所谓买家将木马植入了孙女士的电脑,从中盗取余额宝与支付宝的账号密码。因为转移财物需要手机验证码,买家又篡改了孙女士绑定的手机号,从而顺利将5万元转走。

警方经过工作,最终锁定了嫌疑人。今年10月初,南京市公安局秦淮警方果断出击,远赴山东德州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张某。目前,张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中。

案件分析▶▶▶

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我们一般听说的都是“网购达人”被骗,但这次被骗的却是淘宝店主。这起案件中,骗子循序渐进展开攻势,慢慢地让受害人放松警惕、落入圈套。

在此类案件中,不法分子抓住淘宝店主急于挣钱的心理,步步为营。“聊天员”在获取受害人的信任后,通常会声称购物网站的聊天系统不方便,要求换成更加便捷的即时通讯软件对本人所需物品进行“私人订制”,随即其他“技术人员”则发送伪装成物品清单的文件夹,诱骗受害人打开,这个带有病毒的文件夹一经点击就会在受害人电脑中植入木马病毒,从而盗窃相关网银密码。

民警支招▶▶▶

网络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子商务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他们犯罪的工具。网购诈骗类案件成本低,收益却十分可观,犯罪分子只需要几台计算机和简单的通信设备,利用电脑技术制作出表面真实、内容完整的网站网页信息,并通过网上转账等形式,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诈骗行为,整个过程无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网民在网上购物时,一是不能贪图便宜,要知道“天下不会掉馅饼”,骗子往往都是先以金钱为诱饵,取得受害人的信任;二是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账号与密码,不要轻易打开陌生人发来的网站链接、图片、文件等,也不要随便将自己的账号密码告诉他人,以免被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尽量通过捆绑手机号码等方式加强快捷支付的安全系数。在遇到账号异地登录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与网上银行客服人员咨询,并及时与公安机关联系。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中华门派出所 岳真)

 

案件回放▶▶▶

2014年以来,福建省泉州市公安机关接连接到多起网购“神药”的线索,顺线查获痛风灵、通血丸、久咳丸、经痛丸、除疤膏等假劣药140多种,抓获犯罪嫌疑人10余名,涉案价值600余万元。

这些假劣药经由某网上购物平台销售,波及福建、广东等多个省份。让警方哭笑不得的是,有的受害群众直到警察找上门来还坚称自己买到的是“偏方秘方”、“进口神药”,有的假劣药品甚至经由网络批量销售到一些农村乡镇药店,再转卖给前来购药的群众。

特点分析▶▶▶

网络销售假劣药犯罪成功率较高,既有网络“高科技”神秘面纱掩护、犯罪分子“布设陷阱”巧妙的原因,也有群众求医心切、贪图廉价的因素。总体来说,“网购‘神药’、买来假药”这类案件有3个特点:

一是欺骗性强。不法分子通过开设网站、网店,打着“进口药品”、“专家研制”或“治愈百病”等旗号华丽包装宣传,以“代购”、“厂家直销”的名义,甚至利用木马、强制弹窗等方式,利用部分群众对身体保健的重视和相关医药保健知识的缺乏,吸引上网者点击,引诱消费者购买,比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手段更具有欺骗性。

二是危害性大。网络销售假劣药借助网络的飞速发展,其传播面愈发广泛,不仅仅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受骗,一些年轻人以及知识分子为了尽孝心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也盲目跟从。同时,由于不受地域限制,各类虚假信息容易蔓延、扩散,社会影响面大,容易吸引潜在的消费者。

三是隐蔽性强。网络销售假药往往使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结算,以邮寄、快递方式发货,买卖双方并不直接接触,交易隐蔽、快捷。消费者即使发现是假劣药,往往选择“吃哑巴亏”,不会主动报案。

   

民警支招▶▶▶

对于群众及医药销售单位而言,要睁大眼睛,防止上当受骗。公安机关要广泛公布网购“神药”被骗的案例,让群众看到活生生的上当受骗、贻误病情的例子,引导群众到正规实体店购买药品;要让群众知道那些打着“代购进口药”、“厂家直销祖传秘方”、“专家个人神奇配方”旗号甚至利用木马、强制弹窗等方式进行网络销售的,价格再便宜、“疗效”再神奇也不能买。另外,还要提醒群众,一旦发现网购到了假劣药,不能因为“怕麻烦”、“没面子”、“会被嘲笑”而当“闷葫芦”不报案,甚至不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犯罪。

在防范打击工作中,公安机关一要“敏于筛线索”,利用关键词搜索,如“壮阳”、“糖尿病”、“代购”、“直销”、“秘方”等关键词,筛查出重点嫌疑网店;二要“精于搜信息”,通过查询犯罪嫌疑人的QQ号码、IP地址等判断其实际地理位置,将相关人员信息落地查证;三要“善于查物流”,通过物流运单查询等手段摸排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销和终端环节的情况,梳理出犯罪团伙的产销链条信息;四要“勤于固证据”,查证售假人员的相关信息后,研究制订详细方案进行收网,查处打击过程中要及时固定电子证据;五要“巧于扩战果”,努力让嫌疑人供述出销售假药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确认售假品种及数额,全盘托出售假上线和下线,循线追击、扩大战果。

(福建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 支川薛)

结语:网络购物虽然方便,但是网购过程中基本都是在虚拟的网络上完成,因而仔细辨别对方的身份成了重中之重,以免我们免落入对方的“身份陷阱”。编辑提醒网民在网络购物的同时,也应该多留个心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财物损失。

 平安课堂:策划/李镕良(中国长安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