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评论频道> 论队建

不断强化动中备勤巡逻防控建设

2014-08-18 14:23:2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对建立动态社会环境下的全时空巡逻防控网络,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九江公安近年来积极探索改革警务巡逻模式,实行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常态化巡逻模式,大大提升了对社会面的巡控能力和快速处突能力。

    多警联动,相互呼应,守住点。要建立联勤联动机制,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周边区域建立联合武装巡逻机制,通过打破管辖界限、叠加巡逻防控,实现应急处突力量“无缝衔接”。一是加强重点部位的值守。坚持重点防控和整体防控相结合,科学设置治安岗亭、应急堵控点、流动查控点或智能监控点,加快建设进度,落实力量、重点守护。二是加强重点场所的防控。要建立以驻地派出所为主,其他警种警力为辅的巡逻处警中队,形成时间交叉、区域重叠的多警种联合巡逻防控态势。在重点场所,实行全天24小时勤务机制,执勤小组携枪、携犬开展武装巡逻。在重点繁华地区设置“1分钟处置”执勤点,确保在遇有突发暴恐事件时警方能够在1分钟内赶到现场进行有效处置。三是加强重点警情的直报。要加强情报信息搜集研判,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一线执勤民警在发现特定类别的警情和重大敏感情况后,除了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置外,还要在1分钟之内“越级”将有关情况直报上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而属地单位“一把手”必须在3分钟之内将有关情况直接报告市公安局“一把手”。

    动静结合,常态巡控,控住线。要按照“三分钟快速反应圈、十分钟行动增援圈”要求,科学划分巡区。一是强化“车巡线”的巡控。根据巡区内主次干道分布情况,合理设置必巡线,将每条必巡线的突出发案部位确定为必巡点,把交通管理与治安巡逻有机结合,加强视频监控中心建设,努力消除防范盲区。二是强化“步巡线”的巡控。加强背街小巷的巡逻,对形迹可疑人员加强盘查检查,对街头露宿人员加强盘查、救助,及时消除隐患。三是强化步车“叠加线”的巡控。对城市的重点线路实行步巡和车巡叠加巡控,一线执勤民警携带视频采集装备,实现3G单兵双向图像传输,对正在发生的重大紧急警情,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可对其实行点对点的可视化指挥,切实增强快速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动中备勤,武装巡逻,管住面。按照重点大街全覆盖、单车巡段不超过3公里、接警到场时间不超过3分钟的原则,对街面巡警武装车进行布局。一是政治中心区防控责任制。在政治中心区实施24小时有效防控,按照夜间、日常和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三个等级的安保模式,分季节、分时段配置防控力量。街面执勤警力、中心区周边200米内的社区、内保、消防警力和24小时视频巡检力量,全部实行责任制上勤,责任到岗到人。二是繁华区域防控动态备勤制。建立分区域机动巡逻机制,分区域成立突发事件机动处置组,反应、响应时间为3分钟之内,组建不少于3辆的武装处突车,每车配备4至5名民警,配备长短武器及警械、通信装备。在中心城区,实行前置街面、定点备勤、提速高效的24小时全天候街面武装巡逻。三是街面一线指挥实行联勤制。在街面一线常态部署联勤指挥车,在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常年设立联合指挥专席,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适时启动战时联勤指挥部,依托交警、特巡警联勤联动,地上地下一体化防控等机制,使警力在网格之间、警种之间、区域之间相互衔接,大大提升合成处突作战能力。

    闻警即动,以快制快,形成圈。要先发制敌,以快制胜,对暴恐案件发现在起始阶段,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是建立环城封锁圈。加强重要通道管控,严格落实治安卡点查缉措施,启动治安卡点勤务机制,严格落实地区边境出入境查控措施,依托交通要道的治安服务站,开展24小时盘查、检查,确保违法犯罪分子“进不来、出不去”。二是建立城市控制圈。进一步完善扁平化指挥调度机制、特警武警武装巡逻机制、巡防民警动态巡防机制,24小时屯警街头,在紧急状态下形成3至5分钟现场见警、10至15分钟全城响应、20至30分钟全市合围格局,提升治安应急管理水平。三是建立“一分钟处置”圈。在城区设置“一分钟处置”执勤岗位,每个“一分钟处置”警组由民警、武警组成,装备长短枪支、防暴警棍、警用电台,并且配备有警犬。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全副武装的执勤民警都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徒步赶到现场,快速有效处置。

    (陈光明 江西省九江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