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公安机关组织民警观看省警官艺术团的慰问演出,由于演出节目的创作素材皆是从基层民警的事迹中获得,演出引起了在场民警的共鸣,台上台下互动频繁,观众好评如潮,演出取得极大成功。
这就是警营文化作品“接地气”的具体表现。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创作者没有深入公安一线,而是深居斗室“闭门造车”,作品不是围绕警营、民警做文章,使得警营文化作品严重脱离实际,失去了基层文化作品应有的灵魂。
目前警营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文化作品没有一线民警鲜活的事例做创作素材,内容东拼西凑、晦涩空洞,严重脱离公安工作实际,导致一线民警喜欢观看的文化作品越来越少。
还有一些文艺创作只注重“顶层创作”,不深入基层采访,没有把目光投向基层公安机关和一线民警,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跟民警的真实生活差距较大,不能引起民警的精神共鸣。于是一边是一大批脱离警情、警事的文化作品无人问津,一边是优秀警营作品的缺乏,造成警营文化资源上的浪费,形成警营文化发展的两个极端。
为弥补警营文化脱离民警生活的不足,必须鼓励民警参与文化创作,一是要鼓励有写作才华的基层民警根据自己经历过的警情警事积极创作警营文化作品,要让民警说身边话、演身边事,为警营作品出点子,提建议,提高基层民警创作文化作品的积极性。二是警营文化作品一定要以民警为原型。民警形象不一定要“高大上”,但一定要尊重客观实际,以广大民警喜闻乐见的形式真实反映火热的警营生活,达到聚警心、促工作的目的。
而要克服警营文化在基层民警中的水土不服问题,就要求我们的警营文化创作者要将创作目光投向基层、投向民警、沉入基层,把民警当做创作的原型和灵感,摒弃“闭门造车”式和“顶层创作”式的创作模式,使警营文化作品实现发警声、演警事、拢警心、激斗志。
只有让警营文化围绕“民警”二字做文章,让民警参与文化创作,才能促进警营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因为,好的警营文化作品必须是来源于基层,来源于民警,服务于基层和民警,必须接受民警的检验,而民警的评价才是警营文化作品优劣的最好“试金石”。(周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