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张鹏:“社区民警最重要的情商是真情”

2014-07-18 09:00:2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一部手机一支笔,3个本子一个包,这是四川省南江县公安局下两派出所社区民警张鹏从不离手的“标配”。

6月27日,张鹏带着他的“标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与平日不同,这次多了我们几名记者的“陪同”。

29岁的张鹏已经在仁和乡担任社区民警两年多了。别看是“80后”,张鹏的履历还挺“丰富”:曾任大学生村官,后考公务员入警,在县公安局工作两年后,又主动申请到派出所当“村警”。

他和群众打交道很有一套

下两派出所不算大,辖区却不小:11人的派出所要负责5个乡镇的社会治安。

仁和乡距下两派出所有40分钟的车程,车辆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没转几个弯,记者就有要呕吐的感觉,山上海拔略高,有时候会出现耳鸣。经过连续上坡下坡,我们终于到达仁和乡。

村民杨迪看到张鹏来了,远远地叫他:“亲戚兄弟来喽!”杨迪和张鹏是“老相识”,年纪差不多,平时也以兄弟相称。今年2月,杨迪和他人因土地买卖纠纷三番五次大打出手,在张鹏调解下解决了矛盾。杨迪信赖张鹏,每次张鹏来走访,都要拉住张鹏坐下聊聊。

说起这个“警察兄弟”,杨迪告诉记者:“张鹏做事认真负责,是我们的‘亲戚兄弟’,上了年纪的就叫他‘亲戚娃儿’。”

张鹏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和群众打交道很有一套。

2012年底,张鹏刚来仁和当社区民警,朱家兄弟因为山林引发纠纷结了仇。在当地,两兄弟结了仇被称作“牲公牛”,意思是说像两头倔强的公牛。张鹏找他们谈了两次,发现朱家兄弟根本不肯接受调解。第三次再去,张鹏绝口不提纠纷的事,而是坐下来拉家常。“我先得让他们从内心接受我。”张鹏说,时间长了,矛盾自然迎刃而解。

事后,两兄弟感慨,“原来想这个年轻娃娃懂什么,没想到还挺能干,这个事情处理得挺不错的。”两兄弟现在在山东打工,每年回来都给张鹏打电话,坐在一起聊天。

“走到哪儿天黑,就到哪儿歇”

仁和乡常住人口近2万,留守老人和儿童占两成左右,很多家庭都是70多岁的老人照顾近100岁的老人。张鹏的奶奶70多岁,独自住在老家,他深深体会留守老人生活的不易,每次走访都要和他们多待一会儿。

留守老人吴仕明的家离乡政府不远。看到“亲戚娃娃”来了,吴仕明把张鹏拉进屋,拉着他的手聊起了家常。

吴仕明告诉记者:“2009年,一把大火烧掉了我家的房子。他好啊,火灾后一起帮我建房子,这么多年一直帮我。”吴仕明现在在家带上小学的孙子,生活虽然清贫却也安静。张鹏嘱咐吴仕明:“把孙子照顾好,自己过得开心就好,有事就给我打电话。”

张鹏的帮扶对象大部分在不通公路的深山。他到最远的石峰村要4个小时,其中徒步爬山就要两三个小时。张鹏给自己规定,即使没事,一个月至少也要到石峰村一次。

山上住的都是留守老人,一般很少下山,山路渐渐荒废,长满了杂草。张鹏每次上山,都要带上工具开出一条路。“有时候一个人还是有点害怕的,遇到野猪就悄悄躲起来,等它过去再走。”张鹏笑着告诉记者。

为了方便山区的老人联系自己,张鹏专门开通了一个在山里信号好的手机号。“村里所有人都知道我的手机号。”记者看到手机屏幕已经被摔裂,张鹏笑笑说,“有次走访,村里小孩玩时给摔的。”

张鹏有很多在外务工人员的联系方式。张鹏说:“平时乡里老人想孩子了,给我打个电话,我就从镇上过来,让他们通过QQ视频聊天。”

要是赶上去石峰村回不来,张鹏就住到走访的群众家里,老百姓都很乐意“收留”他。“走到哪儿天黑,就在哪儿歇。”张鹏笑呵呵地说。

“把老百姓当成亲人,他们就会信任你”

“你为老百姓办了事,他就会记得你,附近有什么矛盾纠纷,会给你第一手真实的信息。”在张鹏看来,社区民警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社情民意,乡镇领导都不知道的一些事,他总能第一时间知道,“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在化解矛盾纠纷或者办案中,会省不少力气。”

今年4月,元潭乡发生系列盗窃案,把几个村搅得鸡犬不宁,但案件毫无头绪。元潭乡本不是张鹏的辖区,派出所领导觉得他跟老百姓打交道是一把好手,便派张鹏去摸摸情况。

张鹏穿上便装,到几户人家开始了调查。村民看是张鹏来了,积极提供线索,案件终于理出了头绪。4月24日,嫌疑人再作案时,村民立即给张鹏打电话,不到一小时就人赃并获。

张鹏告诉记者,以前读书是智商决定一切,现在工作是情商决定一切,“社区民警最重要的情商是对老百姓的真情。首先要随和,我把老百姓当成亲人,没事在一起拉家常,他们就会信任我。”

翻开张鹏的3个本子,密密麻麻地记着群众要他办的事:领户口本、身份证,捎生活用品……张鹏笑着告诉记者:“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可是对他们来说是大事,上了年纪的人出来一趟不方便,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逢年过节,仁和乡的百姓到下两镇上赶集,都会到派出所给张鹏送点鸡蛋,“我最高兴的不是他们送啥,只要他们能来我这儿坐坐,想起我这个人,我就很高兴了。”张鹏一脸满足。

对话

记者:在你眼里,张鹏是什么样的人?

周庆国(仁和乡党委副书记):张鹏可以用“完美”来概括。

记者:作为“80后”民警,张鹏有什么特点?

潘成(下两派出所教导员):机灵。他有很多解决纠纷的土办法,不经意间就化解了矛盾。

记者:张鹏和辖区群众的关系怎么样?

向通平(下两派出所副所长):他跟群众关系好,辖区发生的一些事,乡镇干部有的还不知道,他都第一时间知道了。

微评

平凡也是最美的亮点

工作条件要艰苦、地方要偏远、人物要有故事……这是我们“西部行”最初寻找的采访目标。确定张鹏作为采访对象前,我们采访了另外5名民警和派出所的所长,长达3个小时的聊天、讲故事,翻看着厚厚的采访笔记,似乎找不出一个完全符合条件的人。

跟着张鹏工作一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鸡毛蒜皮”事情中,一步一个脚印认真为老百姓做事的人。但张鹏却几次说道:真的是没啥子。

我们采访过很多地方的民警,走过很多艰苦的山路,听过很多警察故事,想找出很多亮点,却发现了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平凡。平凡也是最美的亮点。

采访:“西部行”赴四川采访组

执笔:记者 周 洋

摄影:记者 王一鸣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陕西安康将社区民警专职化作为民生警务重要抓手
·姚六一:爱操心的社区民警
·青海启动“十佳公安派出所”“十佳社区民警”评选活动
·山东社区六进:社区民警搭台 警种部门唱戏
·四川绵阳涪城社区民警专职化建设进入快车道
·陕西紫阳推出社区民警“全程代办”服务

·陕西紫阳推出社区民警“全程代办”服务
·江西公安厅制定规范确保社区民警专职化
·陕西安康:健全机制助推社区民警专职化建设
·陕西安康:力实施社区民警专职化
·社区民警服务孤老“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社区民警的“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