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驻村工作中,缉毒民警姜军凯制作的“小红旗联络板”极大地方便了辖区群众。
●目前,一些乡村治安不好、矛盾纠纷多,亟待破局
●新密市公安局推行“一村一警”方法,引起各方关注
●新密模式或是一剂治安良方
民警“包村”故事多
7月1日,星期二。
和往常一样,张建山来到了新密市米村镇金井沟村,一路上和他打招呼的村民不少。他在村里转悠一圈后,回到了村委会的院内,见到了正在这里开会的村支书赵俊杰,随手拉了一张凳子,就坐了下来。
张建山是新密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交通科的一名民警,但现在却成了金井沟村的“片警”。近几个月来,每逢周二,张建山“铁定”要来金井沟村,走村入户,逐户家访。
作为一名交警,张建山还真在金井沟村发现了“交通问题”。金井沟村中的道路属山区道路,坡陡弯急,蜿蜒崎岖,临崖、急弯无安全防护及交通标志等设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于是他和村委会干部一起想方设法自筹资金6000多元,在村的主要道路上适当位置安装了急弯、陡坡、连续弯路交通警告标志牌10块,事故易发的急弯道设置广角镜5块,并在进村的道路入口处设置“入村道路,减速慢行”提示标牌1块,为村民的出行增添了一道安全保障。
这件事情让张建山在金井沟村的“名声”大振,不少村民看到这个被上级派下来包村的警察,还真的“能办实事”,于是开始主动和他接近,反映情况。
近几个月来,同样的情景发生在新密市的350个行政村和社区。而这一切,均源于新密市公安局开展的“一村一警”长效机制建设活动。
新密市副市长、公安局长张远明接受采访时说,常言道,农村稳则社会安。如何打造平安和谐新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新密市公安局结合辖区治安实际情况,大胆实践,根据各派出所辖区大小,每个派出所设4到5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设4到5个警务工作站,一个警务室管辖4到5个村(社区),每个警务工作站管辖4到5个居民小组。警务室负责人由派出所民警担任,警务工作站负责人由局直机关下派民警担任。工作程序是:警务工作站民警发现问题后,上报到警务室,警务室上报到派出所,派出所上报到市公安局“活动办”,由“活动办”统一协调指挥解决。而警务工作站民警发现的问题,在上报到警务室的同时,也向市公安局“活动办”和本单位领导汇报。
百姓安全有了底儿
张银峰是新密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教导员,他到该市苟堂镇范堂沟村驻村以后,将全村13个村民组的角角落落都走遍了,他的本子上记满了全村120户特困群众和党员名单。为创建平安和谐稳定村,张银峰先后帮助该村建立义务巡防队,安装了“电子狗”、“气死贼”报警器和视频监控平台。
今年4月26日7时许,该村张家庄组的张坤鹏报警称:他外出回家后发现家中被盗,丢了现金3400元、小麦4000斤,还有5条新被子、6条新床单、2张新被面、3袋油菜籽以及煤气灶和煤气罐,总价值1.1万余元。
这在农村可是“大事”,村民的财物决定着一家人的生计问题。张银峰高度重视,赶紧给公安局相关部门协调来调查破案。警方发现:盗贼趁张家无人之际,翻院墙进入实施盗窃。但当地刚下过大雨,盗贼留下的生物检材证据极少,且案发时间不确定,民警们顿感压力极大。侦查员们在走访群众中,了解到村中都安装了监控录像,便决定从4月22日至4月26日上山下山的监控录像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结果发现,4月25日晚上10点钟,一辆白色面包车进入案发地,次日凌晨2点下山,侦查员们又沿路调取监控,追踪车辆,最终确定犯罪嫌疑人。
案子破了,村民的安全有了底儿。
近期以来,一些令人温暖的故事在新密市的农村流传。
城关镇西瓦店村张老汉已经5岁的女儿,名字终于被写进了户口簿;西大街办事处金凤路社区居民盼了二年多的“断头路”打通了;在新华路办事处赵坡社区新农村建筑工地做工的民工薪水讨回来了……这一件件“民生大事”的发现和解决,都是新密市公安局“一村一警”活动中派出的民警完成的。
驻村驻成“百事通”
民警进村为老百姓办实事,得到了村民的赞扬和肯定。新密市“一村一警”活动从张村传到李村,李村传到王村,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新密市的350个行政村和社区。包村民警一到村里,就有不少群众来和他们反映诉求。有的咨询户口、有的要求解决婚姻纠纷、有的反映征地包赔等,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民警们都认真听记,一一解答,再逐级汇报。
“说心里话,我们看到群众这么信任咱,有当警察的自豪感了!”29岁的姜军凯是新密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今年3月,根据局党委“一村一警”活动安排,他被下派到米村镇于湾村“警务工作站”当了包村民警。他来到工作站后,先制作了一块板面挂在办公室门口,在板面左侧写上“小姜在您身边”字样,把工作站范围内的82户居民编成号,把户主的名字写在板面上,又制作了十面小红旗,吸附在板面顶端。居民如果有事前来找他他却不在,就从顶端取下一面小红旗吸附在自己家的编号里,待他回来看到后,就“按图索骥”找到这户居民,问他需要什么帮助,然后帮助办理。他还把工作站隔壁超市老板张秀珍特聘为“小红旗联络员”,遇到不知道怎么“插”小红旗的居民,由张秀珍帮忙“插”上。
5月上旬一天,姜军凯从局里回到工作站,发现14号家“插”上了小红旗,就知道这家老人又有事了。于是,小姜找到老人,问他有什么事,老人一阵连说带比划,意思是想儿子了。老人的儿子慎天祥在内蒙古打工,今年春节后才去,时间虽不是很长,可老人却十分想念。于是,姜军凯找到慎天祥的手机号码,打通后告知了老人的心愿。慎天祥接到电话,得知是警察替父亲联系,十分感动,安排好工作上的事后,千里迢迢赶回家中,圆了老人的思儿梦。左邻右舍听说后,无不感叹:现在的公安就是好,啥事都帮着办。
姜军凯说:“一位耄耋老人,不认得人,却认得警服,我心里就觉得倍爽,做起工作来,更有信心了。”
“一村一警”,能走多远?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方面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盗窃案件居高不下;伤害、杀人案件时有发生;农村群众精神生活空虚,“黄赌”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留守人员多,对未成年子女监护教育不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上升趋势等等,极大地困扰着农村群众的生活。
而“一村一警”机制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民警张建山在驻村的过程中,发现金井沟村邻村茶庵学校门口,有人开了一间麻将娱乐室,不少村民经常在此打麻将赌博,导致一些家庭经济拮据,夫妻关系紧张,甚至破裂。于是,他一方面劝导经营者合法经营,另一方面加强了法律知识宣传,讲解赌博危害,打麻将的人越来越少了。
谈到“一村一警”时,新密市袁庄乡姚山村村委会副主任郭战超感受颇深:村民经常在身边看到警察,自身安全感增强多了,村里的刑事、治安案件也明显下降了!
新密市副市长、公安局长张远明说,“一村一警”长效机制在保持现有岗位和职责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把机关警力下沉到村、社区,让民警最大限度地“接地气”,把警务延伸到村(社区),把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熟悉民警、让民警熟悉群众,充分发挥城乡社区警务独有的社会综合治理功能,保证人员管控得住、治安防范得严、矛盾化解得了、情报收集得来,让有限的警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2014年4月3日,省长助理、公安厅长王小洪到新密市公安局调研,对新密市局民警驻村的做法十分赞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密市公安局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驻村民警对“分内”和“分外”事情如何对接?民警的误餐和交通补贴问题如何解决?激励和惩戒机制是否完善?这些问题虽然也有相应的解决机制,但毕竟涉及多部门联动问题,比如很多问题需要乡镇政府、村委会、民政等部门的配合,仅靠自己的力量还不能实现,这就需要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解决。(文/图记者尹海涛 通讯员魏巍)
·山东:“法官教法官” 带活整盘棋 —高密法院探索实施青年法官导师制度侧记
·山东高密检察院为农民工社会预防员留出席位
·山东高密法院首次发出禁止令
·山东高密市检察院选聘30名执法执纪监督员
·山东高密:预防志愿者进工地
·山东高密看守所:请监督员“挑刺”
·山东高密看守所:请监督员“挑刺”
·山东高密法院:发特殊“年货”忙“充电”
·山东高密法院内外联动推进诚实守信
·山东省高密市实行涉检信访案件终身负责制
·山东高密消费维权纠纷调解中心正式揭牌
·江西遂川公安局推行“一村一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