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与杨桂松同在江苏省公安厅机关工作,可采访他,着实费了一番周折,约了他3天6次,最终在食堂如愿以偿,边吃边聊,他说吃完晚饭还得去加班。
看得出,他不仅在集邮方面成绩突出,在工作上也是“拼命三郎”。
杨桂松说,他喜欢集邮,也热爱工作,若工作做不好去集邮,自己心里也不踏实。
茶已凉,菜已冷,和他的交谈仍在继续,长达三十余年的集邮生涯,邮票早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耳濡目染爱上集邮
真正认识杨桂松是两年前在《人民公安报》读到一篇报道他的文章,了解到他的邮集《驾驶汽车》在世界集邮展览喜获金奖,他本人已成为公安集邮队伍的领军人物。
看完文章后,我当时很想问他为什么会想到去以《驾驶汽车》为主题来整理邮集,苦于一直没有机会。采访中,听了他的集邮故事,才深知其中的渊源。
杨桂松是一个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受父亲影响,从小就想去当兵。
1976年,在那个高考还没有恢复的年代,高中毕业后的杨桂松被分配到南京市汽车运输公司第11车队,成了一名汽车修理工,因为表现优异,半年后,他被选拔参加司机培训,成了驾驶员,开着大卡车四处奔波跑运输。
虽说当时国营企业很吃香,可他仍旧没有放弃当兵的念头。1978年,他如愿以偿当了兵,在东海舰队航空兵某部服役。此时,同在部队服役的姐姐在书信中请他帮忙搜集邮票。于是,在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来信中,每当看到有新奇的邮票,他便口头“登记”索要。慢慢地,邮票越攒越多,有一些重复的邮票,他自己便留了下来。一年下来,他攒满了厚厚3本邮册。
当时,他所在部队驻地距离宁波市邮市不远,每逢休息日,杨桂松就会骑着单车去逛邮市。耳濡目染下,杨桂松渐渐痴迷上了集邮。
心爱手表换来邮册
“集邮是要付出代价的。”杨桂松说。20岁生日那年,父母花了30块钱给杨桂松买了一块中山牌的防震手表,这在当时算是很高档货了,惹得战友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杨桂松爱不释手,整天戴着它。
然而1981年初的一天下午,他如往常一样骑着单车到宁波市区办公务,途经邮局门口,看到一位40岁上下的男子在兜售两本邮册,一本内有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成套新票或盖销票(盖销票是邮政部门为了满足集邮者的要求,先行把邮票盖戳,再低价卖给集邮者的旧邮)、信销票(信销票是指在通信过程中用过的邮票,盖上邮戳以使其不能被重复利用);另一本内有200余套苏联中期的成套新票或盖销票,要价50元。
当时,50元可是天价。他每个月的津贴费只有6块钱,想要买下这些邮票谈何容易,但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自己喜爱的邮票,他实在舍不得放弃。一番讨价还价,卖家答应以40元的价格成交。囊中羞涩的杨桂松还是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他注意到卖家看上了自己的手表,一咬牙摘下手表再加上身上仅有的10块钱换来了两本邮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杨桂松都不敢把这事告诉父母。
从那时起,集邮成了杨桂松最大的业余爱好。凭着自己的热忱,加上部队领导的支持,他开始与部队内部的一些集邮爱好者交流邮品。
从军18年,他从战士成长为营长,不仅培养了多名干部、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战士,而且还带出了一批集邮迷、集报迷和集火花(火花指的是火柴盒上所贴的画片)、烟标迷,丰富了战友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直到现在,他带过的很多兵仍然常和他一起探讨集邮之道。
“倾家荡产”拍得“黑便士”
随着参加社会上的集邮活动越来越多,杨桂松的集邮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他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积攒邮票了。
1991年起,他专注于专题集邮,第一部着手创作的是《世界之最》。由于专题集邮要求很高,既要有命题范围内的各种邮品和知识,又要有代表性的罕见邮品,以展现专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他多方查阅资料、写信给邮友,寻觅所需要的素材。经过两年的时间,1993年初他的第一部邮集《世界之最》制作出来,并于当年3月首次参加了“宁波市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暨宁波市集邮展览”,并获二等奖。
为了充实素材,一个周末的晚上,他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上海将在工人文化宫拍卖邮品,其中有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面值以便士计量,用黑色油墨印制,故称黑便士邮票)。得知消息后,他喜出望外。如果能将这枚“黑便士”收入囊中,会给自己的收藏添色不少。
当晚,杨桂松怀着忐忑的心情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没想到妻子非常支持,于是,杨桂松拿着从父母、姐姐那里借来的钱,加上家里的全部积蓄,总共4000多元,买了一张无座的火车票登上了宁波至上海的火车。
拍卖当天的上海清晨,街面上显得格外寂静,杨桂松已早早徘徊在工人文化宫门口。也许是邮迷们不忍心与这位彻夜未眠远道而来的年轻人争抢,杨桂松如愿以偿地以底价4000元拍得了“黑便士”。拍卖会还没结束,杨桂松便带着“黑便士”匆匆离开上海。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职业,又编组了与奥运会、道路交通安全有关的邮集,尤其是奥运会邮集以珍罕的邮品、完整的系列、独特的构思,将一枚枚精致的邮品编组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阐述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的崛起和发展。
杨桂松说,“更快、更高、更强”既是奥林匹克的格言,也是奥林匹克的精神所在,体现了一种敢于拼搏、不断进取、永远奋发向上的竞技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在人生“运动场”上奋斗的格言,在集邮事业中也应该如此。
从镀金奖到金奖
2001年9月,杨桂松的邮集《道路交通安全》在南京参加了“2001中华全国集邮展览”,获得镀金奖。
2012年,杨桂松的邮集《驾驶汽车》在“印尼2012世界集邮展览”上喜获金奖。这是我国警界在世界最高邮展殿堂上获得的首个金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从全国邮展的镀金奖到世界邮展的金奖,杨桂松走了10年,他深知,优秀的作品是需要长时间打磨和提炼的。杨桂松获金奖的《驾驶汽车》邮集,就是在最初的《道路交通安全》邮集基础上,历经多次参展、修改演变而来的。这部邮集,杨桂松从2001年开始编组,之后不断修改、更换、参展,还是没能达到他心目中的要求。为了能让邮集提升档次,杨桂松从互联网上购买,参加国内邮票拍卖,甚至多次自费托人到国外采购,直至作品满意。
邮集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素材的质量。参展前的修改邮集,是一个不断更新素材的过程。杨桂松把每次参展都作为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参展结束后,他会把邮集认真地重新看一遍,进行再梳理。他还经常虚心请教和听取别人对自己邮集的看法,尤其是邮集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以便今后修改,力争参展一次提高一次。
对待集邮,杨桂松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索新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集邮爱好中,多次参加由省、国家和国际上举办的邮展培训班,不断吸取集邮领域的新知识,掌握新动态,使集邮知识不断得到更新与升华。直到现在,杨桂松每天下班回家后,仍会习惯性翻阅各类集邮类书籍,在网上搜索邮识、邮品。
“从一般集藏到专题收集,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有赖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需要集邮人系统地学习有关知识,并自觉地转化为实践行为。”集邮30余年,从军营到警营,多年的集邮探索,杨桂松感受颇深。(记者 赵家新 通讯员 雍冉冉 朱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