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内蒙古

内蒙古:做强社区警务消除平安盲区

2014-07-01 08:40:5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近年来,内蒙古公安机关通过创新流动警务、协警驻村、片警主导等多种模式,做强社区警务,进一步消除平安盲区,真正让平安成果惠及每一名群众。

  流动警务室,让平安触角遍及偏远散居牧户

  高贵虎是鄂托克旗公安局棋盘井派出所的片警,他负责的管区有3057平方公里,包括10个牧业嘎查(村)、3305户居民,距派出所最远的牧户有120多公里。在内蒙古自治区,像鄂托克旗这样的牧业旗(县)有33个。

  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牧民群众出行难、办事难。于是,一种适合牧区公安基层工作的新型社区警务模式——流动警务室诞生了。

  鄂托克旗公安局各派出所统一配备了流动警务车,每车设有3名民警、协警,并配置了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单警装备、车载GPS定位导航、卫星坐标数据采集仪等装备。流动警务室民警每周一从所在派出所出发,深入牧户开展管人口、察民情、抓防范、解纠纷、送服务等工作,到周五再返回派出所。

  这种流动社区警务基本覆盖了鄂托克旗76个嘎查。2013年,该旗农牧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分别同比下降了55%和31%。

  协警员驻村,在人口聚居村镇建设“天网”

  随着人口流动、户籍改革、撤乡并镇,原苏木(乡)派出所大量合并,派出所管辖范围扩大,战线拉长,警力严重不足,农村的社会治安管理出现了死角。

  开鲁县地处内蒙古西辽河平原,是一个拥有268个行政村、4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撤乡并镇后,原有的22个派出所合并为12个。针对这种情况,开鲁县公安局率先创造了“村村建警务室、村村聘协警员”新型农村社区警务模式,采取“财政出资金、村镇出场地、公安包管理”的措施,在全县嘎查全部建立了警务室,并经过严格选拔,为每个村聘用一名人熟、地熟、情况熟且有一定群众基础和工作能力的协警员。

  新型农村社区警务模式施行以来,村民赌博现象没了、邻里矛盾纠纷少了、社会治安状况好了。

  在实行协警入村的同时,内蒙古公安机关还推行技防进村入户“天网”工程。2013年,阿鲁科尔沁旗公安局把技防进村入户工程作为平安建设工作的重点,动员多方力量强力推进社会视频监控网建设,织就了一张强有力的护民“天网”。截至目前,该旗218个嘎查的253处主要出入口和1056个农牧业户共安装视频监控2198处,视频覆盖率达89%。

  片警唱主角,因地因时创新社区工作法

  让片警唱主角,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是内蒙古公安机关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胡志霞是林西县公安局城南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在网上,她经营着网上警务室,是辖区400多名粉丝的“贴心小胡”;在网下,她又是辖区1487户、11家内部单位、53个商业网点的“当家人”。提起小胡,民警们最佩服的就是她以警务室为平台创新的5种社区人口管理模式:对辖区平面防控矢量图进行网格化分色管理,实行“以图管人”;将居民的手机号、QQ号、车牌号等拓展信息一并采集,实行“以信息管人”等。

  阿木尔社区居民以蒙古族为主,所以社区民警必须蒙汉语兼通,以便能够与居民群众说得上话、交得上心。阿木尔警务室依托旗公安局自主研发的“蒙汉双语执法公开网站”创建了“蒙汉双语网上警务室”,将警务公开、警情预报等服务项目通过蒙汉两种语言在专栏中发布,确保居民可通过网上“一站式”便民服务直通车,足不出户了解办事流程、表达有关诉求、办理相关业务。

  每逢旅游季节,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青山脚下便矗立起一座“蒙古包警务室”。可别小瞧这个只有4名民警的警务室,在100多天的旅游旺季里,它发挥着旅游区域的“小派出所”、矛盾纠纷的“小法庭”、安全防范的“小调度室”、便民利民的“小办事处”、法制宣传的“小课堂”和游客安全的“小救助站”等多种作用。(记者 陶 炜 通讯员 马 帅)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内蒙古:检察建议保障民生政策安全落实
·内蒙古全力构建反恐工作新格局
·内蒙古包头4000余名民警接受廉政文化教育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车管所获评全国一等所
·内蒙古为57所高校配发防范装备
·[视频]内蒙古检察院开通“两微一电话”平台

·[视频]内蒙古检察院开通“两微一电话”平台
·内蒙古检院开通新媒体平台以透明度赢公信度
·内蒙古举办戒毒文艺汇演
·内蒙古暗访“360秒”出警工作
·内蒙古:加强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
·内蒙古: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专项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