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毒品的斗争是一场人民战争
1930年,辽宁首次销毁日本人走私的毒品
1952年,辽宁率先在全国禁绝毒品
2006年,辽宁发布全国第一个省级禁毒报告
2014年,征程在继续……
上篇 回忆烽火连天
沈水滔滔兮流不尽,
烟毒浩浩兮几时休?
哀吾国运兮何多舛?
恨我书生兮少良谋!
那是清末民初的一个酷夏黄昏,无名氏老者在浑河边上,悲愤吟唱。据说无名氏老者是清末奉天文坛领袖徐赓臣的学生,徐赓臣曾经是大烟鬼,后来戒除烟瘾,留下《鸦片词》48首,以警世人。
文献记载,1838年,辽宁沿海地区出现销售鸦片的海船。
辽宁的毒品之害,从日俄战争之后开始加剧。
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对东北进行军事、经济侵略的同时,还极力推行毒华政策。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把贩毒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之一,日本商人和反动官僚、军阀相互勾结,把大量的鸦片、海洛因等毒品运到东北,使大批民众染上恶习,在精神和肉体上对东北人民进行麻痹和摧残。毒品在东北各地愈演愈烈,上到高级军政官员,下到平民百姓,吸毒、扎毒的越来越多。
“关东林则徐”小河沿销烟
1916年,张作霖掌管奉天军政大权,积极主张禁绝大烟,无奈禁而不止。热河都统汤玉麟不仅参与贩毒,还在热河地区大种罂粟,生产鸦片,主要靠种鸦片养兵。
至上世纪20年代末,辽宁成为当时烟毒最为严重地区。鸦片的大量输入,促使烟馆和吗啡馆在辽沈地区遍地开花,仅在沈阳的日本租借地便有鸦片烟馆200余家,吗啡馆10余家,至于饭店、旅馆与妓院等,无不贩毒。
终于,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阎宝航、车向忱等人倡议发起成立省禁毒委员会、辽宁省拒毒联合会,宗旨就是禁绝鸦片还有其他麻醉毒物之种植、制造吸用及运卖,以期毒物永久肃清为目的。
辽宁的禁毒活动得到张学良的大力支持。
辽宁历史上禁毒的第一次高潮,就是在小河沿三次销毁鸦片,真是大快人心。
1930年3月10日,阎宝航联合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黄显声,在沈阳小河沿公共体育场公开焚毁缴获的日本人走私毒品148包,选择在这一天焚毁毒品,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林则徐。
就在这一年,阎宝航先后三次推动和主持焚毁日本人走私的毒品,在东北民众中,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成为敬仰人物,称其为“关东的林则徐”。
伪满时期,辽宁成毒品重灾区
伪满时期,日伪当局打着禁烟的旗号,鼓励农民种植罂粟,大量生产毒品,把辽宁变成毒品大省。
战犯古海忠之曾任伪满总务厅次长,1956年在沈阳特别军事法庭接受审判时,他交待伪满存在期间,共生产鸦片约3亿两,平均每年生产达2142万两。古海忠之说,1944年10月,他亲自去上海、南京,经由日本派遣军总司令部,卖给南京政府10万两鸦片,换取大量的汽车和棉、铜等军需物资。
日本及其控制下的伪满政权实施的鸦片毒化政策,使辽宁吸毒者逐年增加,许多人破产,丧失了劳动能力和道德良知,成了一群流氓无产者。这些人不务正业,靠乞讨、偷窃、坑蒙拐骗为生。据统计,1939年至1943年,登记的鸦片瘾者和吗啡瘾者,死亡7.4万人。
1945年当时3000万东北人中,鸦片类毒品成瘾者最高达104万余人。
1946年2月,大连市政府印发布告,取缔烟馆,设立禁烟馆。
1948年2月,关东公署发布《关于禁毒工作的通知》,对偷种烟苗,私运、贩卖、私藏鸦片者,依法严惩。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强力禁毒,打击处理贩毒分子7153名,判刑5351名。辽西省各市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均布告戒毒,到1949年末共查处贩毒分子261名,2159名吸毒者接受强制戒毒。
新中国态度明确:坚决禁毒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知》,东北人民政府颁布《东北区禁烟毒实施办法》。当年辽东省各市、县公安局共破获涉毒案件867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1445名。1952年5月3日,东北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根绝烟毒处理贩毒分子的决定》,辽宁各地在烟毒流害严重的地区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群众性肃烟运动。辽西省各市县成立肃毒委员会,公安机关组织三次统一行动,共逮捕毒贩458名。辽东省22个重点市县在1952年5月到10月共逮捕毒贩1607名。经过持续不断肃毒,烟毒流害大为减少。
沈阳刚解放的时候,烟毒流害非常严重,从事烟毒制造、贩卖的主要分子大都是反动军警宪特人员,地痞、流氓头子、奸商之流。人民政府明令禁毒,从1948年到1951年底,公安机关严厉查禁、打击毒贩,烟毒一度减少。但是当时制毒、贩毒、吸毒现象仍然很普遍。比如大毒贩子刘子芳,拿自己的两个女儿为诱饵,勾结邮电员关呈琪、铁路调度员赫英杰,贩运烟土3万两。
1952年全国开展大规模群众性肃毒运动,沈阳分三期开展禁烟禁毒,枪毙一批罪大恶极的,重判一批民愤极大的,宽恕一批有立功表现的。于福荣是沈阳贩毒“四大家”之一,他曾依仗日伪宪兵警察的势力,贩卖鸦片400余万两;国民党时期充任建军少校,贩卖鸦片5600两,吗啡62500瓦。沈阳解放后仍不悔改,组织贩毒集团贩卖鸦片2700余两,“毛尔西内”9000支。
沈阳禁烟禁毒三次行动,全市毒贩基本肃清,制造、运送、贩卖、吸毒现象彻底消灭。
1957年5月,辽宁省公安厅对全省烟毒流害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发现朝阳地区有零星种烟、贩毒、吸毒现象,省公安厅几经查禁,全省烟毒流害基本禁绝。
中篇 辽宁禁毒走在前列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辽宁已经基本绝迹的毒品犯罪又死灰复燃,且有蔓延之势。
1991年8月,省政府成立辽宁省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对外称辽宁省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指导、督促、检查全省禁毒工作,各市先后成立市禁毒工作领导小组。
在1997年开展全省禁毒专项斗争中,各市普遍调整和充实了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了成员单位范围,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在禁毒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并在公安机关设立了办事机构,负责禁毒专项斗争日常组织、指导、协调等工作。
强化公民的“必修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际贩毒集团的贩毒分子趁中国扩大改革开放之机竭力开辟“中国通道”和市场,辽宁涉毒地区不断扩大,毒品种类不断增多。九十年代中期,非法种植毒品源植物除了过去的地区由朝阳、葫芦岛等市蔓延至全省。公安机关收缴的毒品除了过去的主要品种鸦片、杜冷丁外,增加了大麻、可卡因、咖啡因、海洛因、冰毒等。九十年代后期,除海洛因、鸦片、杜冷丁等常见毒品外,冰毒、摇头丸成为毒品中的热点。
打击毒品犯罪,刻不容缓,防止毒品犯罪,同样关系重大。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是每位公民的“必修课”。辽宁省禁毒委员会的决策者们充分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消除毒品隐患,必须让“禁毒”的思想深入人心,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禁毒宣传的长效机制,而整个东北地区却没有一家像样的教育基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禁毒教育(沈阳)基地诞生了。国家禁毒委、公安部继在北京、贵阳和广东虎门等地建立禁毒教育基地之后,2004年,由国家禁毒委、辽宁省和沈阳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建一座永久性大型禁毒教育基地,沈阳基地落成和使用,不仅填补了沈阳市长期以来没有大型禁毒宣传教育场所的空白,而且还成了整个东北地区禁毒教育宣传工作的一个主要平台。
沈阳禁毒教育基地开放后,每年的“6·26”国际禁毒日都吸引来自社会各界来此参观。
基地布展既采用了传统的沙盘、雕塑、版画及实物等形式,又采用了现代光、电、声等高技术手段,通过大量详实的图片资料和触目惊心的案例,将毒品常识、毒品危害以及全省毒情和近年来重特大涉毒案例等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展览,告诫吸毒者,毒海无边,回头是岸;警示人们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呼吁全社会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第一份省级禁毒报告横空出世
沈阳禁毒教育基地开放的第3年,也就是2006年,辽宁在全国首先发布禁毒报告,披露一组令人痛心的数据:1996年全省吸毒者不到5000人,而截至2005年底,累计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达2万余人!辽宁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编撰的这个报告,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禁毒报告,全国首个以10年为回忆周期的禁毒报告。
也是在2006年,公安部发布《2006年中国禁毒报告》,称国内滥用海洛因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滥用新型毒品问题来势迅猛,海洛因仍是我国消费的主流毒品,全国现有海洛因吸食人员70万,占吸毒人员总数的78.3%。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农民和无业闲散人员分别占69.3%、30%和51.7%。毒品问题是诱发其他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的温床,吸毒人员以贩养吸、以盗养吸、以抢养吸、以骗养吸、以娼养吸现象严重,一些地区抢劫、抢夺和盗窃案件中60%甚至80%是吸毒人员所为。
《2006年中国禁毒报告》还披露一组令人高兴的数字: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建成无毒县市区576个,占全国县市区总数19.9%。
值得欣慰的是,2007年,辽宁涌现10个无毒县区,14个“无毒县区”工作先进单位,3个“无毒单位”;2009年,辽宁“无毒社区(村)”创建覆盖率已达100%,其中85.1%达标。
下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
2013年8月8日,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视频会议,部署从8月中旬至12月中旬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肃毒害、创平安”禁毒百日攻坚会战,我省各级公安机关和禁毒部门积极响应。沈阳市公安局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
尤其成功侦破了公安部挂牌督办的代号为“2013-528”的特大贩卖毒品案件,共抓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21名,缴获冰毒34.3千克。此案成功侦破,彻底斩断了一条危害我省各市的贩卖毒品地下通道。
重镇沈阳,禁毒急先锋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建设,更便捷的交通和商务往来使沈阳市毒情进一步加剧。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前,沈阳市涉毒违法犯罪案件每年以约20%的比率逐年递增,个别重点地区的比率甚至超过了35%。由涉毒违法犯罪案件引发的抢劫、强奸、杀人、盗窃等恶性案件和卖淫、伤害、自杀,自残等社会热点问题屡有发生,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从1997年至2007年这十年间,传统毒品滥用问题尚未彻底根除,新型毒品却快速蔓延,毒品来源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快,境外、省外和省内三条主要渠道多头渗透,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也成为东北及省内毒品运输的中转地。毒品贩运手段不断翻新,毒品危害区域扩大,毒品交易、毒品消费部位更加隐蔽。
面对新的矛盾问题,2008年,新一届沈阳市公安局党委率先打响了“黄赌毒”等社会热点问题整治战役,全力实现“贩毒必被抓、吸毒必被戒、染毒必被管、涉毒必被究”,让贩毒人员“进不来、出不去”,让吸毒人员“不敢吸,吸不到”,形成强大的毒品整肃氛围,创建公安禁毒工作沈阳模式,努力实现“无毒沈阳”的最终目标。
禁毒严打高压态势不减,全面遏制了毒品内流。2008年以来,连续破获了多起大网络、大团伙、多通道的公安部、省公安厅督办毒品大案,摧毁了从境外半岛地区、金三角地区,经云南、广东、山东等地向沈阳市贩毒的30余条地下网络,有力地遏止了国际、国内毒品犯罪向沈阳市的渗透。2011年,在公安部通报表扬的13起全国性重大毒品案件中,沈阳市侦破的占了3起。
禁吸戒毒工作扎实推动,吸毒人员得到有效管控。各级公安机关大力开展扎吸毒人员大收戒工作,不断加大对吸毒人员的排查、收戒力度,充分发挥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治疗等禁吸戒毒措施,加大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控,对已经发现的吸毒人员全部入库列管,落实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吸毒人员实现心理脱毒,引导吸毒人员健康生活。
“无毒社区(村)”创建工作全面普及,禁毒工作社会参与范围大幅扩大。法库县荣膺全省无毒县,皇姑区、于洪区获评全省创建无毒县(区)先进单位。
此外沈阳市禁毒严打主要考核指标连续排名全省榜首,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沈阳禁毒严打成果排名第一梯队。沈阳毒情发展蔓延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实现了毒品问题诱发社会不稳定案事件的零发生,沈阳禁毒工作进入了发展最好的时期。
天辽地宁,禁毒不停步
辽宁人民的禁毒斗争一直在坚持,这是一场长期的人民战争。
辽宁禁毒,人民在行动。
自2005年以来,我省已成立了15个禁毒志愿者支队、100个禁毒志愿者大队和1000多个禁毒志愿者小分队,约计8.5万人,每年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禁毒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禁毒志愿者队伍在省禁毒办和团省委的领导下,在全省禁毒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共计开展预防教育活动近12万场次,组织大型专题活动6700多个,受众人数累计达上亿人次。
辽宁禁毒,公安在行动。
全省公安机关今年将围绕“源头”严打、“普遍”整治、“综合”管控、堵源截流等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通过建立健全“陆海空邮”立体缉毒体系,有效遏制毒品违法犯罪高发态势。在突出“源头”严打方面,公安机关以“打网络、端窝点、打毒枭”为目标,切实提高打击贩毒上线能力,切断毒品来源,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治安环境;在突出“普遍”整治方面,以开展打击零星贩毒为重点,清除社会毒品销售网络,截断毒品来源渠道,适时组织开展娱乐服务场所涉毒整治;在突出“综合”管控方面,积极动员基层派出所,协调乡镇、街道等基层党政组织,认真开展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有效管控社会面吸毒人员;在突出堵源截流方面,积极协调海关、铁路、民航、邮政等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堵源截流工作措施,适时开展公开查缉统一行动,有效堵截毒品流通。
禁毒工作没有止境,打、防、控、管、服,一个都不能少。
回顾清末民初那个酷夏黄昏,无名氏老者的感喟,已然是过去的过去时,当时的烟毒浩浩,被今天的全民禁毒狂飙全覆盖。浑河两岸,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草美,花鲜,树茂,美好的生活不容许染毒。
潮平两岸阔,水碧一方天!
·辽宁绥中县高台司法所禁毒宣传活动走进校园
·辽宁台安警务改革促禁毒关口前移
·辽宁丹东禁毒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通
·辽宁鞍山铁东开展禁毒流动课堂宣传
·辽宁大连公安局禁毒宣传借网络进万家
·辽宁大连公安局禁毒宣传借网络进万家
·辽宁大连公安局禁毒宣传借网络进万家
·辽宁大连市开展“国际禁毒日”大型宣传活动
·辽宁大连:官兵与学生共同参观禁毒宣传展
·辽宁大连:官兵与学生共同参观禁毒宣传展
·辽宁大连:官兵与学生共同参观禁毒宣传展
·辽宁本溪明山派出所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