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山东

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法院鲁村法庭工作纪实

2014-06-17 14:17: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法院网山东频道 

小法庭搭建服务群众大舞台

——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法院鲁村法庭工作纪实

  “法官要是都像他们这样干法,哪还会有这么多矛盾一定要对簿公堂,哪有群众非得辛苦上访呢?”郑艾国是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鲁村三村的老支书了,还是县里的人大代表,看上去稳重而不失精明。初闻此言,记者还有几分诧异,法官不是就应该坐堂审案吗?矛盾纠纷不上堂,怎么审啊?带着几分疑惑,记者走进了这个位于鲁中山区的普通法庭。

  鲁村法庭是省内海拔最高的法庭之一,地处沂源县城西部,下辖大张庄镇、鲁村镇、南鲁山镇三个镇,辖区面积 610.1平方公里,204个行政村,人口 15.7 万人。法庭年均办案数量450件左右,人均办案数在100件以上。表面上看,鲁村法庭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法庭,但就是在这个法庭连续五年办理的2000多起案件中,没有出现一起信访、投诉案件。

  算好“五笔账”,让老百姓心里“先有数”

  鲁村镇吴家庄村民齐宝华和齐立运是多年的前后邻居,两家先后翻建房屋,齐立运的院落竣工后,又对其门前道路进行了适当垫高硬化。没想到,垫高后一遇到下雨天,雨水就会溅到齐宝华的北屋后墙,造成屋内潮湿发霉,两家因此发生纠纷,多次找到镇上、村里协调解决。镇管理区和村委会也几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但一直不能达成一致。于是,齐宝华想到了打官司。2014年5月6日,他来到法庭咨询并要求立案。看到这个案子,法庭负责立案的工作人员吕春萍没有急于立案,而是与法庭设在镇、村的联络员联系,一并赶到吴家庄村,在两家门口的纠纷现场,与双方仔细算起了账,从经济账到信誉账再到时间账,“五笔账”还没算完,两家原本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就缓和了一大半,对纠纷中各自的道理也有了数,最终两家达成协议,握手言和。

  “像这种相邻权纠纷的案子在山区的农村有很多,多数因为一点小事斗气争执,最终闹到法院,如果遇到这样的案子就简单地立案审理,让双方对簿公堂,不仅不利于纠纷的化解,有些甚至案子判完了,矛盾却更深了。”赵晓莉告诉记者,“每个诉讼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让老百姓提前了解清楚这些风险,打官司之前心里‘先有数’,不仅有利于案件的审理,更让很多矛盾在萌芽状态就得到了化解。”在这个从事了多年审判工作的基层法庭庭长眼里,法官的工作最终落脚点就是化解矛盾。

  一走进鲁村法庭的大厅,就能看到旁边的宣传栏里整齐地摆放着诉讼风险“五笔账”的宣传材料。“风险处处在,官司不例外。没有证据、证据不足、举证不能、无法律依据、超过诉讼时效等情形都可能导致败诉,对方无履行能力还会出现执行不能的法律后果,上述风险要自担。”这是风险账的内容,依次还有亲情账、信誉账、时间账、经济账等。

  “之所以要算‘五笔账’,也是形势所迫。由于沂源县地处山区,原来涉诉信访案件一直较多,压力较大。”对于推行诉讼风险“五笔账”评估机制,沂源县人民法院院长满祉强深有体会,“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全院所有信访案件中,80% 以上都是原告或者申请执行人,这部分当事人之所以上访,与其在诉讼初期的期望值过高有直接关系,打官司之前心里总认为自己有理,当诉讼结果与预期结果产生较大反差时,就容易形成信访案件。”

  发现问题后,沂源法院成立了诉讼风险评估工作专题调研小组,对诉讼风险评估的社会价值、司法价值、群众认同以及内容、方式、操作等问题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建立“诉讼风险‘五笔账’评估工作机制”为主导的司法服务模式,出台了《关于建立诉讼风险“五笔账”评估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诉讼风险评估室。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法官在接待咨询、立案、开庭、调解、执行等环节,与群众和当事人细算亲情、信誉、时间、经济、风险“五笔账”,引导当事人合理调整心理预期,合理选择适宜的纠纷解决途径,理性对待诉讼过程和结果。

  因为“五笔账”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容易让群众接受,这一模式的推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诉前细算“五笔账”,当事人对诉讼提前“心里有数”,每年都有超过20% 的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有效化解;诉中再算“ 五笔账”,当事人的诉讼期待更趋合理,更容易接受案件审理结果,极大降低了当事人因不满案件处理而信访投诉的可能。该院近三年的涉诉信访总量下降了80% ,且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信访案件,鲁村法庭更是连续五年无一信访、投诉案件。

  调解“全方位”,让当事人更加理解信任

  南鲁山镇芝芳村的唐庆来和唐建录同样是前后邻居,唐建录家的过道、厕所借用唐庆来北屋后墙作的南墙。唐庆来打算拆除北屋,这就造成唐建录家的过道、厕所少了一面墙。于是,在唐庆来翻建房子期间,唐建录多次阻挠施工,经镇、村委多次协调未果,双方矛盾激化,引发刑事案件,唐庆来受到刑罚处罚,唐建录还多次到省里上访。2013年11月26日,唐建录以财产损害纠纷起诉到法院,要求在唐庆来北屋后墙与自家过道、厕所南墙之间只能保留 10厘米滴水,但唐庆来坚持保留 40 厘米,双方各持一词互不相让。

  承办这起案件的法官就是鲁村法庭庭长赵晓莉。南鲁山镇位处山区,老百姓对于宅基地历来是分寸必争。这起案件的当事人之间本来就有积怨,案子处理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重新演变成一起信访案件。

  在对案件进行认真梳理并经过庭审后,赵晓莉列出了案件的难点,决定围绕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首先把村里的人民调解员也就是村支书吸纳到案件的处理中来,利用村支书在村里的影响,先让两家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聊聊。之后,赵晓莉多次到村里,与两家人一起先拉家常,再细算账,心贴心地与两家沟通交流,背靠背分别对双方做工作,一点点缓和两家的对立情绪。在深入纠纷现场实地勘验争议房屋时,赵晓莉发现在唐建录的北屋后面有一块空闲地,如果在这块地上给唐建录争取一定的空间,案件就有可能调解。赵晓莉立即找到镇、村两级组织,积极沟通协调,最终村委会同意将唐建录屋后的空闲地留出 1.5米归其使用,唐建录因此同意调整滴水宽度,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圆满化解。

  “这块空闲地早就有,但谁也没想到说给唐建录一部分使用,正是赵庭长多次到现场查看,与两家交流,提出留一部分地给唐建录使用,最终化解了两家的矛盾。”南鲁山镇综治办副主任任爱成颇有感慨地告诉记者,“其实这也说明,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正去替他们着想,就能得到他们的理解信任。”

  就是因为采取这样的方式,在这个离婚、邻里纠纷等传统民事案件占到80% 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压力较大的基层法庭,每年都有67% 以上的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实践中,他们也总结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 三全调解法”:“ 全程调解”,将调解工作贯穿于诉前、诉中和执行工作的每个环节;“全心调解”,本着定分止争、案结事了的目标,换位思考,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愿意接受的方式,拉家常,明事理,用法官的热心、耐心、细心、诚心赢得群众的信任,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官的真诚;“全力调解”,在自愿、合法的前提下,借助辖区网格内镇、村、组三级调解网络,加强与基层政府部门、村民自治组织等多元纠纷解决主体的联动协作,只要有可能调解的案件,尽最大努力找准双方利益平衡点,把握双方的感情契合点,寻求矛盾化解的突破点,努力通过调解实现案件处理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搭建“连心桥” 让群众更满意

  南鲁山镇东松仙岭村的唐加孝、崔传花夫妻,都已是耄耋之人,唐大伟是其长子。近年来因家庭琐事产生误解,唐大伟拒绝与父母来往,也不承担任何赡养义务。一怒之下,2013年11月22日,两位老人一纸诉状将唐大伟告上法庭。东松仙岭村距离法庭较远,而且两位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考虑到这一情况,案件承办人齐吉禄法官没有简单的坐堂审案,而是依托法庭设在镇上的法官便民工作站,邀请镇、村的人民调解员连续八次到家里进行调解,法官和人民调解员的热心、耐心与诚心最终感化了当事人,父子之间重归于好,达成了调解协议。

  鲁村法庭的辖区地理位置特殊,从地图上看,其下辖的三个乡镇位处四地市交界,跨度较大,而且基本都是山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有些村庄看似直线距离较近,实际上可能需要翻过几座山、走上半天的时间,这就给群众到法庭打官司带来了诸多不便。

  宁愿法官多跑腿,不让群众多走路。为了让群众打官司更方便些,鲁村法庭在辖区内不设法庭的大张庄镇、南鲁山镇设立了两处法官便民工作站,在辖区 204个村全部设立了巡回办案点,并结合农村乡镇驻地逢集的实际,实行驻地集市无假日工作制度,现场进行收案立案、法律咨询及辖区案件开庭活动。

  同样,为强化“便民”理念,鲁村法庭还在工作方式和程序上进一步繁简分流:对于简单民事案件,实行即收即结即审模式,简化办案程序,实现导诉立案、POS机缴费、诉讼答辩、开庭调解、送达过付等程序一次性完成,法庭有20% 的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督促程序、小额诉讼等“短平快”程序解决;对于复杂的案件,完善审判流程管理,案件审理情况每周调度,凡是判决的案件一律全庭集体研究,群策群力,破解难题。在案件执行上,推行以主审法官为主导的执行模式,提高执行效率,法庭连续三年案件自动履行率都达到了20%。

  服务好群众,不仅仅体现在解决距离和程序的问题上,还体现在法律服务的“全覆盖”上。由于辖区离县城较远,群众接受法律宣传的机会较少,鲁村法庭积极联合辖区妇联、 村委、 学校等基层组织,通过法官便民工作站集市开庭、巡回办案等形式,仅2013年就先后到辖区 68个村居(社区)、3所学校,对涉及相邻权、离婚、赡养、土地承包等常见类型纠纷案件庭审 60 多次。服务到位了,群众了解了,诚信守法、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也逐步在鲁村法庭的辖区树立起来。

  “说起服务群众,有人可能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实从鲁村法庭的工作来看,就是从一项一项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去积累,你做的工作多了,群众看见了、 知道了、了解了,就能在法庭和群众之间搭建起一座心连心的桥梁。”该院挂包鲁村法庭便民工作站工作的张洪军副院长告诉记者,“这座‘连心桥’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旦群众有需求、有矛盾纠纷的时候,就会想到法庭,信任法庭,这就给我们解决这些纠纷奠定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矛盾不但更好解决,而且解决后群众也信服,自然就能提高服判息诉率,减少群众上访投诉的可能。”

  对于鲁村法庭的工作,前面提到的老支书郑艾国一直看在眼里,因为他同时也是法庭的人民陪审员。这几年,鲁村法庭不仅帮助他们村里妥善化解了多起纠纷,他自己也亲身参与了很多案件的陪审工作,所以对法庭的工作体会更深。“我那句话并不是随口一说,而是亲身的感受,原来确实以为法官就是端坐公堂,只要公平公正地审好案件就行了,但是现在看来,法官的工作做到这些还不够,特别是像鲁村法庭这样地处山区的基层法庭,应该要俯下身子,深入一线。群众都是讲道理的,只要你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理解,我想不管结果怎么样,他们都会信服,都不会轻易选择去辛苦上访的。”(文中案件当事人均系化名)

  (作者:郭德民)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