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的“纳凉系统”是一个安装在副驾驶位置头顶的微型四叶风扇,那部内置手持车载电台,绝对是最有“派头”的警用通讯工具,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口述/富 强
整理/林 静 毕迎春
“凌厉线条,诠释硬朗本色……”每次听到这类汽车广告宣传,让我想到的都是工作初期,曾经驾驶过的那些警用车辆。在我的印象里,伴随我们工作多年的“老古董”,正是当年我们最为钟情的“极品飞车”。
记得1989年刚从警时,我在上海奉贤西渡派出所工作。辖区民风淳朴,到处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遗憾的是整个辖区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那时的警务工作多是民警凭着两条腿走出来的,遇上紧急情况,才能使得上所里那辆唯一烧汽油的交通工具——三轮摩托车,我们俗称它为“边三轮”。就是这辆经常冒黑烟出故障的“老爷车”还不是每个民警想开就能开的。直到1992年,我被调至刑侦大队负责侦破案件工作,在那里才见识了比“边三轮”更“高大上”的警用汽车。
当年的刑侦大队一共就有3辆警用汽车,都是7人座的小型面包车。除了车顶上的警灯,全身上下再没有其他公安标志。车内的“纳凉系统”是一个安装在副驾驶位置头顶的微型四叶风扇,那部内置手持车载电台,绝对是最有“派头”的警用通讯工具,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记得第一次开那辆车,是在一次专项整治行动中,一晚上我们抓获了十余名不法人员,“小面包”根本装不下。为了尽快将这些人带回所里,我驾驶着这辆小面包与同事一起先后往返现场五六趟,过足了驾驶瘾。虽说拥挤颠簸加之其间的几次熄火、溜坡让我不免有些尴尬,但驾驶技术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如今回想,当时要是没有这辆“小面包”,工作还真是很难开展。它为队里的打击破案也算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外出追逃、辗转多地都离不开它。1993年的春节前夕,辖区发生抢劫案件。我和同事们经过缜密侦查,初步锁定了几名犯罪嫌疑人。嫌疑人系外来人员,经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他们在疯狂作案后,一定想尽快逃走或是赶回老家过年。接到指令,我与3名同事一起驾驶“小面包”迅速赶往火车站。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在火车站拦截到一名嫌疑人,案子有了突破性进展。经审讯得知,另有3名嫌疑人已早一步逃往浙江金华。随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驱车赶往金华。是那辆警用小面包车陪着我们走过那段难忘的追逃之路。时过多年,我早已淡忘了那轰轰作响的发动机声和车内彻骨的寒冷。但是,那年新春,我们这些身处异乡的追逃民警,在成功带回嫌疑人途中,一起挤在车内吃汤团的场景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铁打的警营,流水的警车”,时光荏苒,警用车辆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一年比一年先进。如今,警用车辆多是一身白底,有着规范、醒目的标志,行驶于大街小巷。每个基层单位都有几辆自己的警车,像指挥中心、特警、交警等部门,还有装载着先进科技设备的特种车辆。警用车辆的变迁不仅给公安工作提供了方便,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公安队伍的发展壮大。在不久前上海亚信峰会安保工作中,我驾驶着一辆新能源电瓶动力巡逻车,带着辅警协同工商、城管、市容等部门一起进行联合整治。车速仅保持在时速20公里,亮着警灯在整个队伍中却显得分外醒目。眼前的情景,使我不禁想起当年追逃前坐在“小面包”里的留影。20多年了,在干过刑警、特警等多个警种后,我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一名老同志。回望这些年的从警之路,不仅有甜酸苦辣的各种记忆,更是见证了警用交通工具的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