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上海

上海警方PTU机动部队曝光:4G头盔可传输实时画面

2014-05-14 14:52: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闻晨报 

    行车记录仪和强光灯黄浦机动突击队揭秘

  左边是可4G实时传输现场画面的行车记录仪,右边是强光灯,可360度旋转,冲锋车就好像一个移动“监控探头”,能将街面情况实时反馈给指挥中心,很好弥补了街头探头的监控死角和漏洞。

  冲锋车

  全顺型中型客车改装而来,为方便放置各种专用器械,比普通警用面包车“高人一等”。每辆冲锋车上,都配备了圆盾牌、及胸高度的长盾牌、1.6米长警棍、灭火毯、防暴叉、阻车钉、隔离栏等。

  车内视频

  冲锋车车顶安装着监控设备,车内监控视频也可看到拍摄的画面

  盾牌

  突击队在巡逻时将使用圆形盾牌/晨报记者殷立勤

  防暴头盔

  解密沪警察机动队:车上10人各有撒手锏枪手为尖子警员

  随着亚信峰会临近,上海进入最强安保时期,继巡警配枪,严打夜间犯罪,类似香港PTU(全名PoliceTacticalUnit)的警察机动部队也陆续登场。黄浦、杨浦、宝山、虹口四区警察机动部队开始穿梭大街小巷,力保城市安全。这支由特警、武警、民警联合巡逻的专业机动突击队,作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与其他特警、武警的叠加巡逻一起,成为申城巡逻防控“三张网”中的重要一环。警方武装力量已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一旦发生暴力恐怖活动,将能在最短时间赶到现场处置。

  昨天,带着诸多好奇,晨报记者走近这支还有些神秘的队伍。

  黄浦:抽调机关民警组建150人突击队

  3月初,公安黄浦分局开始组建专业机动突击队,经过半个多月的培训后,作为上海第一支以民警为主力的突击队于清明小长假后正式执行任务,每天巡逻时间为早晨8时30分至22时,遇到特殊节假日还将适当延长。成立的背景主要是因为北京“10·26”和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后的反恐处突形势,“黄浦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必须将防恐处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警方表示。

  据介绍,突击队从分局各机关和业务支队中,抽调民警共同组成了这支150人的突击队队伍。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加入PTU的,他们必须是50岁以下、身体健康、体力好且曾有过一线基层工作经验的民警。

  “150名队员分为15辆冲锋车,每车10名组员。”黄浦专业机动突击队总队长倪伟斌介绍。目前各区县公安部门共有冲锋车125辆,均配备枪支和防暴器械。

  “被选拔的民警还要接受为期两个星期的封闭训练以及体能测试。每车有两名配枪民警,需要接受配枪训练及心理测试。”倪伟斌说,首批150名突击队员被同事们戏称为“黄浦一期生”。在封闭训练中,所有150名民警已经按照今后工作分工划分成了15个小组,进行团队适应和专业能力训练。“专业训练主要是邀请反恐总队、特警总队等业务部门前来授课,教导理论知识和射击训练、队形演练等,还需要按照今后各自分工重点操练不同的警用器械。”倪伟斌举例,比如遇到人数较多的斗殴事件或者群体性事件,我们就要求队员按照演习进行战术战队,“拿盾牌的队员首先开门下车,后续紧跟着持枪队员,再是其他拿着防暴叉、长警棍等警用器械的队员。分工和站位都是提前操练过的。就像F1换轮胎一样,你负责拆螺丝,我负责卸轮胎,你负责拧螺丝,每个人分工配合,纹丝不差。”

  尽管突击队的民警都来自机关,但绝大多数都曾有一线巡逻、派出所治安巡控等工作经验,很快就“上手”了。据悉,这150名队员将会相对固定,每半年轮换一次。“这也是让分局3000多名民警都有机会去一线工作,提高单警作战能力。”

  杨浦、宝山、虹口:特警武警全天候武装巡逻

  和黄浦突击队警力全部来自机关民警不同的是,杨浦、宝山、虹口的突击队则是由特警、武警组成。

  4月1日,一名窃贼在宝山罗店镇一民宅行窃时被群众发现,为求脱身竟抄起一根1米长的棍棒袭击周围群众。随后赶来的特警将窃贼堵截在小巷中,几分钟后,增援民警到达现场,窃贼被特警制伏并带上巡逻车。而处理这起街面案件的快速反应力量正是来自宝山分局的突击队。宝山公安分局的突击队由百余名特警组成,驾驶装备有各类防暴警械的巡逻车,以车巡和步巡相结合的形式24小时全天候武装巡逻。

  虹口也在近期组成了全部由特警组成的“虹剑”街面机动突击队。“虹剑”投放至街面后,围绕虹口区七浦路服饰市场、虹口足球场以及龙之梦商圈等重点区域,开展叠加巡逻和设卡盘查,加大对可疑车辆、人员、物品的发现、盘查力度。日常巡逻工作时,“虹剑”直接接受公安分局指挥中心的调遣。一旦接到警情,突击队可迅速赶到现场与巡逻警力协同处置,形成全时段、全天候、全覆盖的街面巡逻防控网络。

  杨浦公安则创立了由民警、特警、武警联合巡逻的机动突击队。公安、武警联合巡逻主要针对辖区的重点单位、五角场、鞍山商圈等人流密集场所开展车巡、步巡和盘查工作,车上共有4名警力,分别为1名派出所民警、1名特警、2名武警,4人组成街面武装巡逻网中的最小处置单元。其中民警携带个人六件套,特警携带手枪1支,武警携带自动步枪1支,此外车上还有防暴盾牌、防弹盾牌、防刺服、电击器、防暴盔甲、灭火毯、救生绳等装备。

  “特警武警联合武装巡逻,机动突击队主要任务是震慑和打击暴力恐怖、街头‘两抢’、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活动,并对巡区内重点部位周边进行巡逻控制。”杨浦警方介绍,突击队根据公安机关指挥中心的指令,堵截和抓捕违法犯罪分子,并对重大治安、灾害事故进行先期处置,对遇危群众进行紧急救助,“联合武装巡逻民警还将加强对可疑人员、物品和车辆的盘查,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出警范围:哪里人多去哪里,重点处置突发

  5月12日15时50分,一辆由黄浦前往虹口的轿车,在行驶至外滩隧道内发生自燃,并很快冒出浓烟,一时间隧道内烟雾弥漫。由于起火轿车正处于隧道中段,导致后方大量车辆被困在隧道内,加之现场交通警察很少,车辆一度拥堵至东门路入口及延安高架福建路出口。

  距离外滩隧道最近的专业机动突击队小组在接到指挥中心的调度后,立刻赶往现场,突击队小组内的一名交警成员有过处理突发交通事故的经验,便立即协助其他民警对现场交通状况进行疏导,突击队其他警察也协助指挥现场的车主有序将车辆移动、倒出来,以空出中间通道保障消防车辆进入隧道内及时控制住火势。

  “当时附近交警正好去执行另外的街面排堵任务,无法立刻抵达现场,突击队的及时补充最大程度减少了地面交通压力,为消防救援争取了时间。”黄浦公安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是突发交通事故,街面突发事件也是突击队的管理范围。“附近派出所警力有限,且巡逻覆盖面比较平均,而我们辖区内重点地标区域多,需要在日常巡逻的基础上再叠加一层警力。”人民广场、淮海路、新天地、外滩、豫园等城市地标人流密集,光凭派出所的警力部署显然不足以应对突发情况。为此,突击队的15辆冲锋车根据黄浦区区域特点,被分成5大组,每三车一大组,重点驻守黄浦区的4个重点区域——分别是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新天地+淮海路,外滩+豫园。“剩下的三部车则作为后备支援。”黄浦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突击队车辆随时与指挥中心保持互动,由后者统一调度。“原则上是哪里人多去哪里,也会根据近期情报、110接报警情进行情报研判,适时调整部署。”

  除了参加叠加巡逻之外,突击队将重点用于处置各类恐怖袭击、重大突发事件。“比如,类似持刀行凶、抢劫等暴力事件进行现场警戒、救援、控制、抓捕。”此外,还包括参与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支援刑事、治安、火灾、交通等重大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并承担一定的机动备勤、专项行动、驻地保卫、大型活动现场警力控制等。

  有啥优势:动态布警,全副武装发挥震慑力

  黄浦区作为中心城区,派出所民警“网格化”巡逻,以及武警、特警武装街面巡逻机制上已经初见成效,为何又要在警力紧张的情况下再次设立突击队呢?倪伟斌认为,突击队与现行警力并不矛盾,应该是一种互补叠加效应。

  “常规的巡逻民警可能存在布点较为分散,机动性差,装备不适应等问题,一旦遇到各类暴力性突发事件,很难在第一时间集中优势警力赶到现场。而突击队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快、人员多、装备全灵活性高,能最快调度距离最近的警力赶到,同时配置手枪等警用装备,提升威慑力。”黄浦公安分局指挥中心主任朱玉海告诉记者,突击队的出现很好弥补了以往处警中警力处于弱势的情况。

  “4月中旬,豫园小商品市场外发生多人冲突事件,几十个商户和居民由于租赁问题发生纠纷。派出所民警接报后很快赶到,但是由于现场冲突人数较多,三五民警根本无法很快控制局面。”朱玉海说,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要求附近巡逻民警甚至其他派出所警力前来支援,“这就需要一定的调度时间,不利于及时控制缩小影响。”

  有了突击队后,一辆车抵达,就有10名警力一次性投入现场,能够迅速控制局面。韩正东车长负责的2号车在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后1分钟内抵达。“我们配好盾牌、防暴叉,全副武装一下车,‘兵戎相见’的双方就都停下了。”韩正东说,“他们一看到一下子这么多警察到了,又拿着没见过的器械,一下子就被震慑住了。”韩正东和队员们按照操练要求,组成人墙,将双方隔离开,随后带回派出所接受进一步处理。

  “我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强、分工意识强,事发时即使指挥中心只指挥一辆车去现场,但如果现场情况严重,我们附近其他车辆也会立刻主动支援。”韩正东说。据悉,突击队已经正式运行一个月左右,110报警数量大幅下跌,偷盗类案件的发生也在逐步下降。

  黄浦区专业机动突击队唯一女车长陈晓燕:

  得背着8公斤装备巡逻

  在南京东路福建路路口的常规驻点,7号车就停在此处,车长陈晓燕和其他队员分成两组,对驻点附近百米内进行巡逻。“因为随时要接受指令前往突发事件处置,不能离开冲锋车太远。”陈晓燕口中的冲锋车,其实是用全顺型中型客车改装的。

  今年四十出头的陈晓燕既是机动突击队的指导员,也是黄浦区15名车长中唯一的女性,从警20多年。一头整齐的短卷发微微挑染成红色,整齐地拨到耳后,头上戴着特殊的巡逻警帽。“这是为了便于我们行动特别设计的,和普通警察的大盖帽不一样,吸取了特警帽子和民警帽子优点‘混血’而来的。帽檐更短,帽径更深,跑起来不容易掉落。”目前,这样的帽子仅配备给突击队及一线巡逻民警。

  1995年,陈晓燕从法院调入公安系统,进入人民广场治安派出所工作。随后,她又加入黄浦分局治安支队南京路步行街管理中队,负责南京路步行街的街面巡逻和治安管理工作。“基本上全部是一线的巡逻和治安工作,来到突击队后适应起来也比较快。”

  相比过去常规的日常巡查工作,加入突击队的陈晓燕坦言压力更大了。“首先要过培训关。”作为一名老警察,一线工作丰富的她发现自己对于不少理论知识并不熟悉。“比如说某些特定的宗教符号、一些嫌疑人的特征辨别,还有应对群体性事件如何站位、团队间如何配合,这都是一门全新的课题。”常年在一线工作的陈晓燕拥有持枪证,配枪对她来说难度不大。“以前用的是六四手枪,现在配备的是更适合城市作战的左轮枪。一开始有些生疏,但是经过密集培训,打了百余发子弹,特性已经掌握了。”

  作为女性车长,除了工作压力,她也承担了其他车长没有的家庭压力。“现在是一个月白班,一个月中班,上岗时间基本在10小时左右。作为车长,还需要处理一些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和队伍管理工作,几乎没了休息时间。”而一到中班,陈晓燕就更忙了。“出门前要先照顾好一家人的口粮,不然我一直到半夜才能回家,他们都吃不上饭了。”

  除了时间“不够用”,突击队肩负的反恐处突责任更让她时刻神经紧绷。“时刻准备要出发前往突发事件现场,平时还要兼顾街面治安巡逻。”她告诉记者,按照规定,8小时工作时间内,他们10名队员分成2组,在驻点范围附近全副武装巡逻,“背着8公斤的装备巡逻45分钟,一开始确实不习惯。不过一个月下来,已经习以为常了。”身高1米63的她笑称,自己体力大增,“既工作又锻炼身体。”她计算过,一次完整的执勤工作(巡逻45分钟、休息15分钟),一个民警的巡逻里程为6.8公里。

  黄浦专业机动突击队总队长倪伟斌:

  负责遥控15辆冲锋车

  47岁的黄浦区专业机动突击队总队长倪伟斌和陈晓燕一样,有着丰富的一线作战经验。“当过特警、去过巡逻大队,现在又到了突击队。”倪伟斌身高1米8,身材精瘦,五官立体,有着最帅队长的称号。

  说起这个绰号,老倪显得很不好意思。“那是多年前的事情了。”2012年,参与电影节安保活动时,一手拿着对讲机一边指挥现场秩序的英姿被现场市民拍下,并传到了网上。挺拔的身姿和刀凿般的五官,被网友们大喊“最帅警察大叔”。“都是他们乱喊的。”穿着黑色警用T恤的老倪一手插袋,一手拿着电台,随时监控15辆冲锋车的动态。

  电台上一圈圈的黄色皮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什么?”“你不知道了吧,这是他的习惯。”旁边的民警插话,“要知道突击队最近忙不忙,老倪加了几天班,数一数皮筋就知道。”果然,电台的天线上,绑着四五根皮筋。“加班吃盒饭时,他会习惯性地把拆下的皮筋绑在电台天线上,一根皮筋代表了一次加班。”基本上,一周下来,皮筋就会绑满。在老倪看来,突击队的特性更像是特警的先头部队。“在反恐处突中,突击队应该是对一线巡逻力量的一种补充,从人力和装备上支援普通民警。最快抵达现场,快速处置、取证,尽可能缩小影响。给后续特警、武警的赶来争取时间。”

  在分局指挥中心,记者能够通过大屏幕实时看到15辆冲锋车传回的清晰现场画面。屏幕右侧则是所有冲锋车和附近警力的分布GPS定位图。“警力跟着警情走,可随时调动。”

  今年4月10日,因为一瓶雪花膏价格谈不拢,一东北男子一怒之下在南京东路上用水果刀刺伤了两名店员。一名店员股动脉受创,血流如注,情况非常危急。“当时我在电台里一听110报警,动刀、又是核心区域,我立刻指挥附近冲锋车前往支援。”事实证明,老倪的指挥是对的。由于在外滩值守的突击队5号车赶到,及时将受害者送医,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后续特警赶到时,我们已经对现场血迹、带指纹的刀具等进行了证据保护,给后续案件侦破固定了证据。”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