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做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4-05-14 14:32:4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密云法院溪翁庄法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逐步深入的开展,不知不觉间,大家的认识和行动在变化,群众的需要成为了法庭干警们最常聊到的话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如初春的草木,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中一天天变绿、变美,生长着的满是兴奋和希望。

  出门次数多了。法庭辖区虽地处北京市远郊,但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适宜休闲度假和养老居住,近几年,独居老人明显增加,于是,法庭干警们主动自愿给自己增加了一项任务,每逢节假日或闲暇时间都会到一些独居老人家里看看,帮忙做做家务,陪老人聊聊天,久而久之,老人就把法庭干警当作自己的儿女,时常来法庭找大家聊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法官们对案件对群众的责任心更高了,每每下乡,为解决未结案件看现场,走访,做调查结束后,都要去看看以往案件的当事人,夫妻关系是否改善,老人的儿子现在是否孝顺,邻居堆在你们家门口那一大堆柴火是否搬走,排水是否顺畅等等;法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法律宣传员,下乡在村里有人碰到“穿制服”的会问一问,法律文书拿到手了,也会问一问,平时搞一些普法宣传还会问一问,就在问一问中,百姓的法律知识增加了,法院的诉讼案件和信访少了,无理取闹少了,邻里更和睦了。

  电话铃声短了。法庭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依旧不绝于耳,但不再是电话在响,大家在忙,长久无人接听的状况,而是打电话的人多了,电话那头的等待短了,电话不再寂寞,迟迟无人接听的现象悄然消失了,一声声的电话铃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变得悦耳了,再不是法官和书记员的“催命符”,而是当事人提供的线索、网格化中格员提供的信息,是立案人员在为当事人通过电话预约立案的时间,进行简单的立案指导,是法官的电话回访和释法明理,是人民群众的声声感谢和真挚问候,是大家顺畅的沟通和交流。小小电话机架起了法院、法官和当事人沟通的桥梁。曾有群众由衷的说:“有什么事打个电话或来这里跟你们聊上几句,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心情也舒畅多了,在理在法的话,我们爱听。”

  法槌响的次数少了。随着与辖区群众沟通和联系的日益深入和密切,群众对法官及法院的工作了解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立案时耐心听法官解释的多了,跟法官较劲儿的少了,拉家常的多了,敌对情绪少了;法庭上心平气和讲道理的多了,如置身闹市般的吵闹少了,检讨自己的多了,法官敲法槌维持秩序的次数少了。记得有一个案子,大家心里都清楚原告的伤确属被告造成,但多次开庭被告始终不承认,还大吵大闹,扰乱法庭秩序,称“你们没有证据就别耽误我功夫”,此案如果判决肯定不能做到案结事了,法官准备再做最后的努力,这时,一位刚到法庭的当事人家属跑过来指着当事人休息区一位穿蓝衣服的女士小声跟法庭干警说:“那个人跟我们家是邻居,人挺好,我听说了,因为她家地被人占的事,她丈夫跟人打架,打人的那小子跟我儿子关系不赖,经常到我家去,我去给劝劝……”说话间,正好休庭,她急忙跑到被告面前,十多分钟后,只见被告走到原告面前,两人说着什么,后来原告撤诉,被告给原告出了医药费,也承担了诉讼费。

  脸上的笑容灿烂了。群众了解深入了,法院工作到位了,干警用心尽责了,沟通就顺畅了,矛盾就容易化解了,案件少了,上访少了,工作量就小了。有一种品格叫质朴,有一种幸福叫顺心,远离灯红酒绿的繁华,也就远离漂浮躁动,实实在在的走近群众,服务群众,我们的心才是踏实的,脸上的笑容才是灿烂的。群众法律知识欠缺,基层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就肩负着法律释明的工作,有时遇到年迈耳聋、情绪激动等沟通有障碍的当事人,无论是立案还是审判,当事人都能通过多种方式详细了解相关法律,有时是请亲属邻居帮忙,有时是通过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有时会动用媒体的力量,甚至有些不属于法院主管或法庭管辖的案件,也能通过跟相关部门协调,妥善化解在诉前,群众对法官的满意度高了,法官的职业尊荣感和成就感高了,自然而然,大家脸上的笑容就多了,这些都是法庭每一位干警用汗水和真心换来的,难能可贵,我们将会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继续做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作者:肖风特 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