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仲裁院院长马亚红
马亚红与她的同事
酒店强制拍卖,员工眼看工资下滑直至欠薪,走投无路;女工单位倒闭无法退休,老无所养……这些牵涉企业与就业者利益的纠纷,像一个时刻引爆的炸弹,处理得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社会问题及不良后果。劳动仲裁院,正是具体执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法律制度的机构,直接面对劳动者和企事业单位。 长宁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马亚红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度过了将近20个春秋,在严格的法律之下,她坚持对当事人的关怀和奉献,并且以多种创新的方式及时将 矛盾化解在萌芽中。
依法也要用真情
采访中的马亚红并没有印象里法律工作者的刻板形象,相反,时髦的发型和得体的服装搭配让人觉得眼前的院长十分“接地气”。生活中的她也是别人眼中善于调解,重视完美的“知心人”。
马亚红的团队所面对的劳动人事争议,有着“两高两低”的特点,即民生需求紧密度高,社会关注容忍度低,突出矛盾对抗性高,激化事件可控性低…… 可谓时时刻刻站在矛盾的风口浪尖。“这样的处理就需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来实干”马亚红如此形容自己的工作,她认为,仲裁事业是一项维护群众利益的 专门工作。
虽然仲裁牵涉到冰冷公正的法律,但马亚红坚持认为仲裁院不是无情而是不掺杂个人感情。曾经有一家国企搬到郊区,厂内一员工因为安置补偿争议来申 请仲裁,但还没到开庭,这个职工就因为卷入小区纠纷而被抓近看守所并判刑一年。眼看企业就要搬迁,等职工恢复自由在维权何其困难。
对于此事,马亚红并没有“照本宣科”作壁上观,而是伸出了援手。积极在公安和检察院间协调并最终在看守所开庭,为全市仲裁开了先例。这还不止, 她在确保企业保留安置款的同时,还为那名职工在出狱后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帮助其获得的退休生活。这些原本“分外之事”在马亚红看来,却是正常不过,她说, 为群众想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换来群众的安心。
矛盾止于开庭前
从马亚红1996年进入仲裁岗位前5年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平均为300件,而近5年平均为2500件,高峰时更是超过3000件。2008年,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出现井喷,全市仲裁有数万件的超期案件,老百姓申请仲裁要等一年才开庭。马亚红突然意识到,这种情形的延续无法真正帮助维权,按期结案原 本是仲裁制度对社会的承诺,没有努力作为,还有何公信可言?
于是,在人社局领导的支持下,马亚红带领仲裁团队发起了“倾全局之力,百日结千案”活动,通过一百天夜以继日的突击,消除了全区的积案。
不仅如此,因工作中遇到女职工因单位倒闭无法退休的案例,马亚红在仲裁院中建立了“女工维权热线”,帮助这一类群体解决“急愁难”。而“海松工 作室”的成立更是成为仲裁立案前调解的先例之一,发挥了调解组织的效率高、辐射力强等特点,调解员的工作帮助调解率达到70%以上,让更多案件和矛盾在不 用开庭的情况下就能够得到圆满解决。
如今,长宁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在马亚红的带领下欲加生根基层,将不少调解点深入群众,一线服务的志愿者和调解员在第一时间就能够了解民之所向,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劳动者和企业双方获得相应的咨询与调解。与群众靠的更近,这也是马亚红一直以来始终在努力的目标。(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