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上海,细雨绵绵。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的徐子良法官一夜未能安睡。早上7点不到,他就驱车60多公里前往崇明县向化镇米新村村民委员会。这一天,他要将最新的2册《社区常见法律纠纷调处手册》,即第21册“交通事故纠纷篇”和第22册“农村土地房屋篇”送到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员的手中。
□七年接力编书送书
书刚拿到手,米新村的人民调解员徐丕义就坐在村委会里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老徐是一位退休教师,2011年开始从事调解工作,因为此前并没有系统专业的法律知识,他和大多数调解员一样,都是边学边做。
在社区调解中,像老徐这样的人民调解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多调解员都有着老徐同样的难题,半路出家,法律知识不全面。如何更好地帮助人民调解员提升调解的水平和能力,是二中院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编写《调处手册》指导基层调处纠纷,就是该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的有力抓手。“提高人民调解水平,更好地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我们责无旁贷”,该院王信芳院长告诉记者。
2007年,在市司法局、市律协、辖区法院的共同参与下,《调处手册》系列丛书编撰正式启动。7年来,法官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记者注意到,这套《调处手册》分门别类地对常见的社区法律纠纷作了概述,强调了调处原则,收录了相关法律规定,还在其中穿插了大量案例。如《人身赔偿篇》就包括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环境污染侵权赔偿、动物致害侵权赔偿等9个大类。《袁月全调解艺术篇》则凝聚了“中国法官十杰”袁月全长期积累的丰富调解经验。人民调解员由此可以获得十分直接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调处手册》的编写也发挥了以法官为主,其他司法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各方优势。其中,法院在长期审判实践中汇聚了大量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司法调解的丰富经验;司法行政部门主管人民调解工作,熟悉人民调解的工作流程;律师协会则从律师们接触到的无数咨询及案例中,提炼出基层老百姓的现实诉求。在组织编写力量时,二中院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执笔者中不乏如乔蓓华等审判经验极为丰富的资深民事法官,也有法学理论素养较高的博士、硕士法官等。
据介绍,在过去的7年中,上海二中院共编写、出版了《社区常见法律纠纷调处手册》22册,累计赠送基层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和市人大代表15万本。
□成为调解员案头必备
“遇到了棘手的、难调解的,就看看《调处手册》里有没有类似的案例,看看人家是怎么解决的。”徐丕义告诉记者,此次出版的“农村土地房屋篇”很有针对性,去年一年,经他调解的纠纷就有130多起,其中90%都集中在土地纠纷。“有了这本书,我以后调处起土地房屋纠纷就更有底气了。”
《调处手册》各分册先后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方的积极反响,不仅上海的3000余名人民调解员人手一套,不少其他省、市的司法局与法院也纷纷致函二中院询问可以从何处购买。“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作为《调处手册》执笔人,二中院民一庭的王屹东法官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2009年,闸北区的一位人民调解员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中写道:原先经常要查找各种资料,琢磨各种调解方法,如今有了这套工具书,对我的工作真的很有帮助。如今这封信就压在了王屹东法官办公桌的玻璃下,当编纂和校对《调处手册》感到疲倦时,这封信能够给他新的动力。
上海东方卫视首席记者、新闻评论员骆新在担任二中院特邀监督员期间获赠了《调处手册》。对此,他很是赞赏:“这套书把法院在审理、执行案件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案例分享给公众。很多人都曾提到过这套《调处手册》,觉得它的实用效率特别高。我到社区去碰到很多人民调解员,他们都认为《调处手册》是手中必备的宝典。二中院的这套书,帮助人民调解员提高了调解的技能,也起到了向全社会普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