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瑶
3月31日是第1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中小学都在这一天举行了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北京上地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仅用3分钟就演练了一次紧急疏散。除了北京,云南和辽宁的中小学也开展了紧急疏散演练。(3月31日《央广新闻》)
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紧急疏散演练,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当前,学校的安全教育“概念化”倾向严重,制定一条条“禁令”,组织一两场安全宣讲就算是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殊不知,这种枯燥、呆板的安全教育方式即便入了学生耳也难以入其心。对于安全教育,中小学生需要的是一种面对危险就能立即做出反应的习惯性技能,而并非一条条“禁令”。
为此,应变革安全教育方式。宣教式的安全教育不是不可以,但要适度和恰当。前段时间,浙江一中学让学生寒假期间画出家中的“逃生路线图”,以此来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这种直观、具体的安全教育方式比那些“概念化”的宣讲内容就实用得多,也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安全教育重在教会学生识别危险和应对危险的能力,就像学游泳要下水之后才能学会一样,安全教育也应当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危险的情境中学会保护自己。
不仅如此,家校联动也是关键。有调查显示,97%的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都在校园外,因而学校安全教育还应渗透到学校外。这就需要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一种联动合作关系,全方位保障学生安全。家长应当尽好监护人的责任,在适当的时候多为孩子传授安全知识,特别是当孩子想要外出游玩时,家长切不可为了保证孩子安全,不准其离家一步,这样做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安全教育重在平时,既要入脑,也要入心。只有充分了解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征,才能使安全教育真正收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