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们深入移民村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
在预防职务犯罪“五进”活动中,河南省孟州市检察院结合该地实际情况和涉农职务犯罪频发倾向,重点深入黄河小浪底库区移民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职务犯罪预防,有效提升了广大村干部的法治意识,促进了移民村廉政制度建设。
以身边事敲响“廉政钟”
孟州市是“黄河小浪底”库区的主要移民地之一。自1995年开始,陆续有19个移民村4万名群众迁移到该市。随着迁建工程的进展,村干部利用职权贪污挪用移民款的案件居高不下,孟州市检察院先后立查此领域职务犯罪案件22件29人。
在预防“五进”活动中,孟州市检察院充分利用农村集市,设立移动宣传台,随时随地接受群众咨询;编写了《预防农村职务犯罪教育读本》等书籍,向群众发放;在当地电视台每周播发一条廉政公益广告,为移民村干部定期发送廉政短信;创新建立了“流动警示教育基地”。以一辆检察大篷车为载体,车身三面悬挂着精心制作的宣传展板,车里摆放着宣传书籍和各类小册子。遇到农村集市和大型节日,该院还邀请当地的一些文艺爱好者,自编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运用大篷车进村巡回演出,寓教于乐,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截至目前,该院已在240个乡村和19个移民村巡回展出,受教育群众达5万余人次。
该院还利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例进行教育,敲响“廉政钟”。该院把近年来查办的20余起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汇编成册,并附上犯罪轨迹分析、廉政提醒、犯罪分子悔过书等。一起起令人震惊的窝案串案,一幕幕悔不当初的真人真事,在广大村干部的内心引起了触动。该院立案查处西虢镇梁庄村党支部原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某、原报账员王某等3人受贿窝案后,在移民村引起较大震动。一名村支书感叹地说:“昔日的同事在法律面前栽了跟头,这就教育我们不要有侥幸心理。以后不光本人要做到,也要提醒亲戚朋友都要遵守法律,世上没有后悔药,这场警示教育真是太及时了。”
用规章制度打破“一言堂”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只有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方能取得实效。该院通过和乡镇领导协商,在每个移民村都聘请了1到3名“预防联络员”。每月组织他们召开一次座谈会,互通交流,联络员也可直接向检察机关报告村委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完善村务公开栏,健全村民监督委员会各项制度,及时公开重大资金使用情况,有效打破了个别村干部“一言堂”局面。
该院在办案中发现,移民村后期扶持资金在使用中监督缺位的情况严重。主要表现在,移民局将资金拨付到村里后,监管不力,导致部分村干部用公款吃喝消费;虽然乡政府对村账集中管理,但对资金的具体用途不清,致使个别村干部常常钻管理漏洞,违规操作。针对这种状况,该院及时对移民局和有关乡镇发出检察建议:一是强化移民局和乡镇政府之间项目申报的相互沟通,由包村干部监督村级移民项目,保证项目申报的真实性、可靠性,减少虚假申报。各移民村及时公开村务账目,让村民监督每项工程、每笔资金的用途。二是涉及到村里的建设工程,一律走公开招投标程序,工程验收合格后由财政直接拨付给施工单位。三是为所有移民群众办理银行卡,将每人每年600元补助款直接打到个人卡中。
该院还多次与当地纪委、监察等党委部门沟通和联系,共同制定针对农村干部的廉洁预防对策,先后印发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对村务公开工作实施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与乡镇政府、移民局联合制定下发了《进一步加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监督管理的办法》,通过村委自查、乡镇监督、移民局检查等方式,对资金的正确使用进行约束。2013年以来,该市的3000万元移民资金在使用中未发现有违法违纪现象。
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
国家每年拨付3000余万元用于扶持分布在该市6个乡镇办事处的19个移民村的后期生产。资金是否真正用到实处,直接关系到这些乡镇和移民村的稳定,影响到移民群众能否真正安居乐业。因此,该院重点对后期扶持资金的申报、拨付、使用等情况开展专项调查,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该院以村为单位对每项扶持资金的流向进行跟踪调查,询问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走进农户家里了解资金发放情况,深入田间地头对相关工程查看测量,严格核实资金是否真正用之于民。在一次走访中,一名群众不经意地说:“石井村支部书记陈海江、村主任于献平可能有贪污行为,扶持资金的账目对不住数。”该院立即行动,经过秘密初查,查明二人利用120余张白条虚报冒领骗取国家扶持资金36万元。后二人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
据统计,“五进”活动开展以来,该院通过预防调查,发现职务犯罪线索并移交查处2案5人,通过办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50余万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移民资金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