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闫胜义:常跟百姓在一起 百姓才会信任你

2014-03-31 10:18:1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常跟百姓在一起,百姓才会信任你

  ——记河南兰考法院坝头人民法庭副庭长闫胜义

  他的简历很简单:1987年8月从河南省司法学校毕业分配到法院工作;他的经历很丰富:共在河南省兰考县的爪营、张君墓、南彰和坝头四个人民法庭先后工作了27年,办理案件2600多起,无一发还和改判,无一错案,无一起赴省进京上访。

  他就是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法院坝头法庭副庭长闫胜义。

  “我是个农民的孩子,对农村生活熟悉,在法庭工作,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觉得亲切,办案件也能顺顺当当!”抱着这个信念,闫胜义从学校毕业就到爪营法庭从书记员干起,一干就是两年多。

  和闫胜义同事过6年,现已退休的老庭长靳秉圣说:“胜义一到法庭我们就在一起工作,那时候院里没车,都是骑车携卷下乡办案。有时到中午了,还在路上,就到路边借点井水,吃点带的干粮。胜义这个人很朴实,他和群众话能说到一块,没有距离!农村习俗,人熟好办事,所以,很多案件也就好处理了。”

  在法庭工作,每天接触的都是老百姓,处理的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大部分是赡养、离婚、彩礼、宅基地、相邻权、欠款等纠纷。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都发生在家人、朋友、邻里之间,双方都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就结怨一辈子。所以,每办理案件,闫胜义首先想到的是调解。

  每天都被这样的事搅着,一年两年还可以顶,可一干就是27年,确实需要恒心和毅力。

  “要处理好农村这类纠纷,我也没有什么秘诀,首先是老百姓得信任你,他们相信你才和你说知心话。再一个,得有耐心,一个案件最少要调解两次,一次根本说不成事,一般得6、7次才调成。”闫胜义很有信心。

  3月20日下午,坝头法庭,闫胜义调解结案的一起彩礼纠纷最后履行完毕。“这俩人都是一个村的,如果判决结案,今后可能会遇到执行难,而且执行时双方的面子肯定过不去,可能还会因此结怨。”闫胜义介绍说。

  他的经验是,对婚姻财产纠纷案件,除了给当事人讲婚姻法以及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还得结合农村习俗,让双方心服口服。闫胜义告诉记者:“光讲法律不行,他们听不进去,光讲理也不行,法院还得依法处理案件。只有法、理、情都说到,群众才听得进去!”

  闫胜义介绍:“我办理的赡养案件都是调解和好的,二十多年来就没判决过。”之所以有如此效果,闫胜义有自己的“法宝”:适当地给双方制造点小压力,“所有案件都是先调解,如果调解不成我会告诉原告,这个案件就是判你赢了,双方的怨结下了,日子还咋过?告诉被告,调解不成,将会到村里开巡回法庭。但凡要一点面子的,都不会让到村里去开庭。”他这么做,就是因为他想到,父母儿女之间能有多少解不开的矛盾呢?只要找到了症结,心结就自然能打开。

  雷新庄村支部书记李西波讲述这样一件事:雷新庄村曾有一起20多年的土地承包纠纷,村里一千多亩土地被30多人承包,其他村民对此意见很大,并多次进京、省、市上访,十几任村委班子都没能解决此事。

  2009年,闫胜义在巡回办案过程中得知此事后,就和庭长窦战勇一起调研了半年,建议此事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坝头法庭受理该案后,闫胜义带庭里同志进村走访、了解,发现大部分村民不但对村委有意见,而且还心存疑虑,更有谣传承包人已经买通了法院,官司打不赢,地也根本要不回来,这样就使得调查工作几乎无法开展。

  可是,闫胜义和窦战勇经过多次分头调解,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最终还是把这个案子给拿下了。

  “胜义这个人平时不爱打扮,不修边幅,但他和村民亲近,村民也愿意亲近他。”兰考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建民说,“闫胜义处理的都是些农村婆婆妈妈的小事,但他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当记者询问为什么他一直待在法庭而不愿意回院机关工作时,闫胜义说:“我也曾有过三次进院机关工作的机会,但每次到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法庭,因为在这里,每天跟老百姓打交道,干起工作心里踏实。”

  兰考法院院长马中东深有感触地说:“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我来兰考法院工作后,发现这里基层法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闫胜义一直在法庭工作,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他找到了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而且他已经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感情!正是这种坚守,才使他扎根基层27年无怨无悔。”(记者 冀天福)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蒙志华:扎根基层为人民
·纪明杰:用心当好农村法官
·才让旺杰:藏汉双语解纠纷
·麦康森:与大海结缘的代表
·贾木海:走家串户问民需
·王勇:生命在倾力服务群众中升华

·王勇:生命在倾力服务群众中升华
·马嘉彦:法官流动工作站的“金牌调解员”
·李刚:用一只眼睛辨出真相
·边防警察索朗次旦的成长故事
·但凭一颗心
·吴海澎:帮扶残疾人跨越了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