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在重庆四中院庭审中可以同步查阅笔录。
长寿法院网上庭审巡查系统实现了实时查看庭审情况。
2008年以来,重庆法院坚持把“信息化”作为法院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以科技“硬实力”提升管理“软实力”,以信息化引领法院工作现代化的路子。在重庆,科技走进法院、走入法庭不再是纸面构想,而正在成为满足群众司法诉求、优化法院审判管理、实现司法公正效率的解题之匙。
四中院:“科技应用也是审判力”
每天上午8点15分,当李保军的大拇指轻触指纹识别门禁时起,他一天的工作就正式开始了。
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主机,登录内网进入审判管理系统处理各种工作事项。作为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李保军的工作避免不了和各种各样的数据打交道。
“2010年以前,我们统计审判管理数据,除了查卷宗打电话问询外,还要直接到庭里核查。统计各种表格,费时费力相当繁琐。”李保军如今不用再像以往那样,“我现在更关注数据分析,研究审判动态。各种审判分析做起来方便多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应对“案多人少”的矛盾,2008年以来,重庆三级法院按照“一个操作平台,三大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和“三步走”的工作方针,有力有序地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科技司法应用的功能应定位在最大限度地实现审判信息对称。加强科技司法应用,就是要让法院内部的审判主体能够及时地获取审判信息,并内化为对案件裁判知识力量。”重庆四中院院长孙海龙认为。
借科技之力,虽地处渝东南,离主城地理偏远,但是三级法院内部审判措施和管理经验互通有无,咫尺可见。2011年以来,重庆四中院落实重庆高院加强信息化建设要求,从日常审判管理行为中加强科技应用,提高工作执行力。
——通过对工作内网主页的改版和内容的丰富,带来的是信息浏览量近10倍增加,工作内网已经日益成为法官工作、学习、交流的平台。内网主页还开设法官博客系统,分“分享、旨趣、调研、日志”四个子栏目,将日常工作日志、法官学术调研成果、个人兴趣爱好、优秀文章推荐整合为一体,极大激发了法院人自主能动的学习兴趣。
——庭审全程摄录确保了庭审质量,杜绝了司法不廉的漏洞。全院广泛使用面部和指纹识别门禁考勤系统,营造了工作安全秩序,严格了出勤纪律,带来了工作人员之间时间上的公平感。
——审判管理系统严格的节点控制,使得法官们必须严格按照法定审限结案。一旦有超时迹象,系统会自动提示。对于科技司法应用能力的提高,不但增强了司法政务服务审判服务水平,也便利了管理决策第一时间到达执行者。
——审判楼、办公楼前大屏幕显示屏定期显示开庭信息、会议通知和司法格言,让当事人、民众和法官对司法感觉更加方便。上网公布裁判文书、远程提审、裁判文书纠错系统、CNKI社科期刊文献检索、网上数字图书馆……
像这样的现代科技应用,在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拓展干警思维的同时,也让当事人得到了便利。“以前来法院阅卷、查询档案,法院的同志还要从档案库搬来厚厚的纸质资料。翻来找去很麻烦,现在直接可以从数据库里面调,加上打印要不了多久。”从业14年的律师张某说。全市法院院长的邮箱开通公示,当事人如遇到难题,可以直接写信给院长寻求帮助。仅今年前3个月,孙海龙的邮箱收到了7封当事人来信,均已一一答复办理。
与此同时,法院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截至目前,重庆四中院辖区两级六家法院共建成数字化法庭33个,占总数的64.8%。两级法院有6个数字化审委会,11个派出法庭实现数字化升级。随着便民诉讼网络建设的深入推进,联通一线法庭到重庆高院的网络越加成为法官们日常工作的基础平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应用也是审判力。”孙海龙说。
长寿:数字化法庭助推庭审规范
直击庭审现场,领略数字风采
同步录音录像,固定庭审内容网上庭审巡查,助推庭审规范
为适应审判现代化的需要,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筹集资金建成了21个高清数字化法庭和1个数字化审委会会议室,实现法庭装备从传统配置向现代化转变,全部法庭具备了庭审流程控制、多媒体证据展示、庭审记录及校对、庭审光盘刻录等功能,有力助推了庭审规范。
3月11日14时50分,书记员小邓来到第十六审判庭,做庭前准备工作。小邓输入账号后进入数字化法庭系统,调取了准备开庭的案子,然后点击“一键开庭”,庭审设备逐一开启,大屏幕上立即切换出法庭的全景画面。
15时整,法官宣布开庭,小邓点击“开始庭审”按钮,“现在宣布法庭纪律……”从扩音器中清晰地传来。庭审中,小邓一边录入庭审笔录,一边有条不紊地操作各种设备,通过DVD播放器和实物展台,将证据材料传送到大屏幕上展示。
“法官,刚才书记员有部分内容没记录。”辩论过程中,原告代理人突然提出记录异议。
“请原告代理人补充,书记员记录。”
16时20分,庭审结束。双方当事人在自己的座位上,面对电脑再次校对笔录后,小邓打印出笔录让当事人签字。
为了让干警尽快适应数字化法庭,早在2010年该院院长柳德新就要求书记员作笔录要从传统手写转为电脑录入,还多次组织培训,并要求工程建设方派人长期驻守,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全院干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技能上都适应、融入了数字化法庭。
同步录音录像,固定庭审内容
在数字化法庭内,多个摄像头和两台超大液晶显示屏,对庭审过程实时全程拍摄和同步显示,并直接根据语音激励功能自动切换画面,同步播出并直接上传到服务器保存。
“柳院长,我没有在庭上说这些话,是书记员记录有错误,我也没有在这页笔录上签字……我不服判决!”去年5月的一天,信访当事人李某向柳德新“诉苦”。李某是一件行政诉讼案件的当事人,因为法院没有支持她的诉求,便多次以各种理由到法院信访。柳院长劝说一会儿无效后,就让承办法官调出当天庭审的全程视频,并播放了争议部分,看着“被定格”的庭审实况,李某心服口服,再也没到法院信访。一些当事人输了官司后,对办案法官心存怨言,便故意“抹黑”法官,数字化法庭为证明法官的“清白”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另外,一些当事人扰乱法庭秩序,过去对这些人进行处罚时,证据难以固定,当事人意见很大,现在有了数字化法庭的录音录像,可以让这些人对处罚心服口服。
网上庭审巡查,助推庭审规范
“本月11日,第十六审判庭开庭的审判员、书记员着装规范、程序严谨、法言法语运用得当……”该院监察室谢勤健主任在3月份庭审巡查考核会上说。长期以来,法官在庭审中的表现很难通过文字完全描述出来,这对法官庭审能力的考核增加了难度。谢勤健表示,如今,有了数字化法庭,庭审的全过程都被详细、真切的记录了下来,庭审巡查小组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调取庭审视频,检查法官和书记员的着装、言行、庭审笔录及庭审程序是否规范,这给考核法官庭审能力提供了极大便利。
“截至目前,长寿法院庭审巡查小组已网上巡查700余次庭审,通报30余次。”谢勤健说,“现在,该院很多法官庭后都主动观看庭审视频,查找自身不足,促进庭审更加规范。”
沙坪坝:“科技以人为本”
这是一次特殊的公开庭审:法庭里,坐着被告人的家属、各路记者以及其他旁听人员,却唯独没有被告人的身影,有的只是传送到法庭公众电子展示屏上的同步数字影像。
“被告人姓名,出生日期,身份号码,案发前的工作单位……”坐在审判席上的法官,通过传输到法庭电脑上的同步影像,就被告人的身份情况、案发原因、经过、犯罪行为等情况,对被告人张某进行详细发问。
屏幕那端,穿着一袭黑色上衣和裤子的张某,外套橘红色的囚衣,戴着手铐,站在看守所专用的远程审讯室里,对法官的提问,一一做了回答。
这是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审理张某涉嫌非法拘禁罪一案的情形,这也是“远程数字法庭”在该院的首次使用。该案的承办法官黄莉,通过法庭里的远程视频,和远在看守所羁押的被告人,实时同步的进行着庭审活动。为保证庭审的公正和透明,整个远程庭审活动进行了全程录音录像,持续时间不到一小时。
刑事案件庭审中的司法警力不足,是困扰该院多年的“老大难”。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在法院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该院首先想到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远程数字法庭的使用,使得一名司法警察可轮换提押多个案件的被告人,不仅节约司法成本,提高了办案效率,也降低了提押、值庭风险,保障了被告人人身安全。
“由于远程数字法庭对硬件技术条件要求较高,为使远程数字法庭更好的运行,做到图像清晰、音效优质。”该院分管信息技术部门的副院长邬砚说,“我们专门购置了高清摄像机、投影仪、话筒、音响等硬件设备,并配备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建立起声音、视频图像同步传输的快速通道,尽力保障远程同步庭审活动不因技术原因受阻。”
在以信息化引领法院工作现代化的建设中,该院始终强调科技的“人性化”,即要求法院信息化建设,要以服务审判人员、服务诉讼群众为目的,做到以人为本。
为解决刑期错算问题,该院自主研发了专门的刑期计算软件。这种软件可以自动判断闰年、闰月、大月、小月,运用刑期计算软件对人工计算的结果进行复核,避免了人工计算因工作量大而容易产生的刑期计算错误。“这种软件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我们在计算案件刑期截止日期时,只需要在软件里输入刑期起算日期及应扣除的先期羁押起止时间,就可以了。”该院刑庭庭长侯忠民如是说。
此软件由该院技术部门自主研发,开发、复制、安装和使用成本低廉。软件运行时占用系统内存资源小,对计算机配置要求不高,在法院现有的计算机配置上即可安装、操作。自运行以来,854件刑事案件的刑期通过此软件进行计算,准确率达100%。由于该软件开发、使用成本低,效果好,受到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钱锋的肯定,称赞其是“小软件能解决大问题”,并倡导在全市三级法院推广。
北碚:“三同步”让公正看得见
今年3月的一天,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法院第十六审判庭,该院民一庭法官韦建正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一起离婚案件。庭审结束后,书记员邹巧莉当庭把庭审笔录打印出来,经确认无误,原告杨波、被告徐福群、书记员邹巧莉、审判员韦建正在庭审笔录上面签了字。
“在接到开庭通知的时候,我很担心书记员的记录错误,或者记录的内容不能正确表达我的意思。开庭后才知道,法院实行庭审记录实时公开,我面前摆着一个显示器,可以通过电脑直接看到书记员的记录过程。今天庭审书记员的记录过程我都看到了,没有错误的地方,我对法院的审判工作很放心。”这起离婚纠纷的原告杨波说。
“以往,有些当事人在开完庭,会对法庭产生半信半疑的态度,尤其是败诉之后就会说法院不公正。”北碚法院民一庭庭长甘文杰说,“现在开庭实行了‘三同步’,法庭上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以及庭审笔录当事人都能够看得到,而且有意见可以随时提出,有效减少再次开庭次数,审判效率和司法公信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甘文杰所说的“三同步”即:同步录音录像,庭审笔录实时公开,同步录入数据库。作为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确定的庭审记录实时公开的最早的试点法院,北碚法院也是较早推行“三同步”的法院之一。实行“三同步”以来,北碚法院对所有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了数据记录和保存,以供当事人查阅,真正实现了司法公开。
谈及此项工作带来的好处,北碚法院院长吴佳斌说:“庭审笔录实时公开是司法公开的一项重要抓手。如果书记员的记录有差异,当事人可直接在法庭上要求核对修改,法官也可以通过同步显示的庭审记录及时提醒书记员记录关键要点,提高庭审效率。”
据统计,2008年以来,北碚法院对依法公开审理的近4万案件进行了数据保存,方便事后查阅、评审、监督。2012年,北碚法院还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案件质量管理工作联系法院,审判质效指标考核也在全市基层法院一类地区名列首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依据随机分案管理办法,改变传统由院庭长分案的模式,改由系统进行随机分案;流程管理系统运行中,严格执行节点管理制度;审管办加强日常性的流程监管,对临近审限的案件进行黄灯警示,出台长期未结案管理办法,并通知承办人在规定时间内结案,未能结案的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切实提高办案效率。(记者 王 洋 通讯员 艾庆平 孙怀君 刘金丽 邢海龙)
·重庆云阳:崎岖执行路 搭起连心桥
·重庆检察一分院推出“三进”活动办法巩固群众工作成效
·重庆开展 “两化一整治”专项行动
·重庆垫江网上督察快速为民警维权
·重庆永川监狱启动“‘无忧’改造计划”
·重庆司法行政系统春节期间为农民工挽回损失7864万
·重庆司法行政系统春节期间为农民工挽回损失7864万
·重庆组织干警到控申接待窗口锻炼
·重庆两大网络信访通道直达民意
·重庆铁警一天抓获五名网上在逃人员
·重庆铁警查获仿真枪209支
·重庆北部新区分局天宫殿派出所:户籍QQ群全天候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