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我们从这里出发;家庭,补给了待发的航程;家人,安抚着疲倦的心灵。有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们虽不能苛求命运的优待,我们却可以给予一份人间的温暖,让平和的人情滋味普照每个家庭,不论谁是单亲、谁是双亲。
为了抚养女儿,她没有选择再婚
3月16日,西安,艳阳天。在雁塔区的一个居民小区里,今年14岁的李可心在做完了功课的休息时间,谈起了她“与妈妈相依为命”的那些往事。
大概在李可心两三岁时,父母亲就已经离婚了,她自小跟母亲长大。“我不记得爸爸长什么样,我很多年没见过他”,她说话的声音有些低沉,在李可心的印象里,有关爸爸的记忆,早已一片模糊,“只知道爸爸姓‘赵’”。
今年41岁的李女士,是可心的妈妈,为了一心抚养女儿,她没有选择再婚。当年,她与可心的爸爸结婚不到3年,就因“性格不合”而分手了。
“刚离婚那几年,他还过来看看女儿,后来再没来过了,所以我让可心跟我姓了。”李女士说,为了给女儿创造安逸的环境,她尽了最大的努力,同样出不菲的课时费,让孩子补习英语、学乐器学音乐。
目前,李女士在西安市某私立学校做老师。在妈妈的精心培育下,可心的成绩从来名列前茅,又轻松考进了重点中学。但是,一比起其他的小孩,李女士总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女儿,“我没能给她一个完整的家庭啊。”
前些年来,最大的困难是给女儿看病了。可心一直有个常反复的皮肤疾病,有时病得严重起来,孩子连上课都上不了,也怕去一次医院就得上千块,而李女士每月的工资收入,只有3千元左右。
为了增加收入,每到寒暑假期,李女士就将女儿送到外婆家,自己在家里开办一个小的辅导班,为那些没时间看管小孩的家长提供专门的托管班服务。即便这样,李女士还是背上了两三万元的债务。幸运的是,现在可心的病很少复发了。
一个人养家,一分钱能掰成几瓣花。李女士以微薄的经济收入,承担了本应是父母共同担起的抚养责任。“我给自己买衣服,从来不敢去大商场,穿着得体就行了”,她说在房间的梳妆台上,只有给女儿用的擦脸油,“只舍得给女儿花钱”。
有时候,女儿做错了事情,她也会打骂会大怒,但过后又非常心疼,“一个人在心里疼,说不出是啥滋味来”。李女士感慨地说:“我真希望女儿能比别的孩子更优秀啊,能为她自己、也为我争争光啊”。
这几乎是所有单亲妈妈,埋在心底的一声“呐喊”。十多年相依为命,省吃俭用、任劳任怨,每有亲友介绍再婚的对象,一想到“女儿对此很排斥”,虽有太多的难言之苦,她也就彻底抛开念头了。
“小时候,我看到别的小朋友,有爸爸来开家长会、送他们上学,就问为什么爸爸不来看我啊,妈妈总会很生气的样子,后来我也不想爸爸了。”可是,14岁的可心又执拗地说:“我就是不想妈妈再结婚!我们现在挺好的,等我将来也能工作了,我会让妈妈很幸福啊。”
听到这里,这位单亲妈妈最后说:“我一直觉得只要为了女儿,即使再难,我也愿意、也值得。十多年都过去了,到了现在了,我也不想让女儿失望了。一想到女儿的幸福,我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孩子长大了,想为父亲找个伴儿
“我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可我也没觉得有什么。我是爸爸养大的,我从小过得挺好啊。”2014年3月17日,在西安南郊的一座购物广场,一家服装店的女老板周晓鸣说。
出生于1987年的周晓鸣,已是一个3岁女孩的妈妈了。晓鸣很开朗,也很热情,她说:“我真不觉得自己比其他小孩缺少什么,他们有的我都有,他们没有的我也有,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周晓鸣的老家,在渭南市蒲城县洛滨镇。在她上小学一年级时,在家务农的父亲母亲,由于一些原因离婚了。在晓鸣上五六年级时,爸爸也娶回来一位妻子,但一年之后,两人却又分手了。
晓鸣有很多的懊悔,说爸爸会再次离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那时我年纪太小了,只知道去胡闹,认定她又不是我妈妈,凭什么和我爸爸在一起呢。当时不能理解,也接受不了继母,虽然她对我很好,我却从来不听她的话,总在故意跟她作对啊。”
后来,继母和爸爸分开了。“我还觉得特别开心,以为妈妈会回来了,可是怎么可能呢,妈妈已经再婚3年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爸爸很快乐啊,我当初要是懂事一点,爸爸这么多年来,也不用这样辛苦了!”晓鸣自责地说。
在晓鸣的回忆里,爸爸一人持家,别人家轻松能干完的农活,他就得起早贪黑去干。在夏天晌午太阳最毒的时候,人家都在家里午休,只有爸爸还在果园里干活。她说:“干农活很累的呢,爸爸这么把我养大,真的挺不容易啊”。
在那个年代,因为家庭的特殊情况,晓鸣也多少有一点“自卑的阴影”,与同学一言不合的冲突、打架,时有发生。晓鸣说:“每次被罚站、或者挨打,我都不怕,我最怕老师让叫家长,也怕爸爸不愉快,农闲时还好,农忙时就更怕了!”
让晓鸣父亲至今有些遗憾的,是没有让女儿上了大学。从一所职校毕业后,她先在家乡私立学校教了一年书,又辞职来到西安打工,卖过文具、当过导购员,直到开起了这间服装店。开店先要很多的本金,起初晓鸣的钱并不够用,还是父亲最后为她凑齐了10万元,把服装店运转了起来。
如今,晓鸣已经在西安安了家,买了一套不大的房子。小两口想让父亲搬来家里住,父亲住了不到一周,就想要回乡下去了。平时上班也没人在家,连个陪父亲说话的人都没有,他总是说“住在农村舒服些,邻里经常串门闲聊,比在城里好啊”。
晓鸣有些无奈,原来想把爸爸留在身边,好多照顾他,现在看来也不是办法了。所以,晓鸣改变了最初的想法,认真说:“爸爸今年51岁,起码还有二三十年的好光阴吧。他不愿意来西安跟我们住,那我就给他在老家找个合适的伴儿,两人在一起还有话儿说,比一个人寂寞好啊。”
“我也长大了,都能理解了。为了我,爸爸蹉跎了十几年。我多希望他的下半辈子能过得好啊。”周晓鸣说,自从她当了妈妈,更能体会天下做父母的难处。爸爸一手带大了自己,是这辈子对她最好的人,她也想让父亲“有个美满的家,让他快乐、幸福”。
重组家庭,想有一个美满的家
“妈妈很想让我回老家工作,她离不开那个地方。作为妈妈的儿子,我有什么理由不满足她呢?”就读于西安邮电大学的研究生周孝,在谈及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时,非常坚定地说。
今年即将毕业的周孝,是1988年出生的一位阳光男孩。不同于其他的同学们,他没有为去向而纠结,早早签下了长沙一家国有企业的合同。
在周孝5岁时,父母离婚了,他随母亲长大。初二那年,母亲再婚,原名申孝的他,就跟继父姓了周。从前母子在漂泊中度过,他上过很多小学,生活过很多地方。
“多少有些伤感吧”,周孝说,“妈妈带着我到处找工作,努力多挣钱,好供我读书。”母亲几乎不买新衣服,但他却总有新衣服穿,不比同学们差一丁点。“那时妈妈忙着工作,我们租别人的房子住,我一个人在家时,就感觉房子特别冷,我很想我的爸爸。”周孝说。
直到母亲在常德遇到了继父,生活才安定了下来。但是,这个重组的新家庭,多少让他有些不适应,加上家里房子并不够住,他常常“多住校生活,尽量减少回家的次数”,妈妈只好多去学校看周孝,给他送家里的饭菜、送生活费。
周孝的继父是一名国企工人,今年48岁的母亲在一家停车场做收费员,两个人的工资都不高。在中考结束后,周孝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在暑假里瞒着母亲,去外地的建筑工地打工,一个暑假挣回来了1千多元。
搬砖、和水泥、扛建材,他什么都干过。15岁的周孝每天都累到“贴上床板就能打呼噜”。正是这段建筑工地的经历,让周孝体会到了妈妈的伟大,“那时才知道挣钱是多么不容易,母亲那些年都怎么过来的,多么辛苦啊。我这做儿子的,也能为家分担了,我累得很值!”
后来,因为没考上重点高中,周孝还一度“很愧疚”,“我想我一定要考上好大学,让妈妈为我骄傲、以我为荣。”高中三年的刻苦努力,换来了西安邮电大学的通知书,是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而他得知被录取的消息,还是在打工的路上。
在高考刚一结束,周孝就去了一家电脑公司打工,卖了整整3个月的电脑,“我想我做的一切,只是想让妈妈过得好一些,不用那么苦那么累。我想我能给妈妈争气,妈妈在家里就有了分量。”周孝说。
母亲再婚后,周孝有了一个弟弟。“他今年12岁了,最喜欢和我玩。我每年放假回家,弟弟都爱缠着我,小一点是给他讲故事,现在是跟他打游戏,我也给他辅导作业的。”周孝说,“继父对我也很好,可我们之间总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我很感谢他,他给了妈妈安稳的生活”。
周孝的生父,在湖南湘潭重组的家庭,也是有一个18岁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的周孝,对父母双方都抱有最大的理解,他说:“父母的离婚和再婚,没有谁对谁错,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我虽然小时候很少见父亲,也和妈妈吃了很多苦,毕竟他是我爸爸,总有割舍不断的血缘吧。”
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周孝,用誓言般的口吻说:“我的父母都有了美满的家庭,我相信我在工作中的努力,一定会让妈妈过得更好。如果我以后结婚了,我绝对不会去离婚,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我会对我的妻子和孩子尽心尽职尽责,我也想有一个美满的家啊。”
手 记
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梁潇
也许很多人都知道的。在胡适只有三岁零八个月的时候,他的父亲病故在了厦门;在鲁迅的父亲去世时,他还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同样人生境遇的还有,当父亲病故那年,茅盾只有十岁,老舍只有两岁。这4位伟大的中国作家,都出自单亲的家庭,是年轻的寡母将他们一手带大。
单亲家庭的种种坎坷,几乎不用任何人多说,他们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当由双方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因种种不同的缘由,落在了一个人的肩头,或是母亲、或是父亲,一肩担起了“主内与主外”的责任,那种难以言说的苦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们,也往往成熟得更早,更清楚生存的艰难,与拼搏奋斗的意义。
台湾作家刘墉,九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将他养大。当有媒体采访他,希望刘墉谈谈单亲家庭成长的感想时,他表示自己并未觉得单亲家庭有什么,还举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例子,是他与母亲之间的亲密纽带,让他的成长经历始终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刘墉的结论是:这关键在于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其实他的这个结论,还有近年美国一所大学的家庭科学研究结果可以证实。在对过去30年采集自全美约5000个家庭的信息分析结果显示: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只要其家庭结构稳定,那么他在学习成绩和行为方面的表现,与其他孩子并无区别。
事实上,尽管大部分的中国单亲家长都不富足,但他们都竭力保证了对孩子的投入,包括财力和精力的付出。肩上的责任是双份的沉,心底的期望更凝结了双份的爱,他们都在尽力淡化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提供丰富的心理营养,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收获他们的多彩人生。
有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们虽不能苛求命运的优待,我们却能给予一份人间的温暖,用一份包容宽厚的态度、一个恰如其分的行动,一颗平常的心去给予,认真赞许孩子的懂事和成熟,真心敬佩家长的努力和坚持,让未来的希望普照每个家庭,不论谁是单亲、谁是双亲。
专 访
发挥社会力量关爱单亲家庭
——专访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讲师杨江华博士
2014年3月20日,为了进一步解读近年中国单亲家庭的现状及成因,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与机制,以期对国内的单亲家庭人员提供更多关注和支持,本报记者专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杨江华博士。
记者:首先,还请您以社会学的专业知识,来为我们界定一下,什么样的单亲家庭,是需要社会去广泛关爱的。
杨江华:从传统意义上理解,家庭结构的主体主要是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中的一方,独自养育一个或多个年龄在18周岁以下、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的家庭。这一父子、或母子共同生活的家庭类型,包括离婚、丧偶以及未婚先育等,但不包括留守妇女与儿童,虽然从实际生活来看,他们和单亲家庭很像。不同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教育背景、心理需求,都存在很多差异,所以如何关爱也不能一概而论。
记者:在近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度的提高,中国单亲家庭出现了哪些特殊的成因?
杨江华:近年来,人们对单亲、离婚等的社会看法,不再局限于消极的方面,有了更客观的理解和认识,单亲家庭的群体性压力也不像从前那么大了。其次,中国女性的经济实力在增强,在工作岗位和收入水平上,与男性的差别逐渐减小,对丈夫传统的依附度大幅降低,也具有了相应的选择主动权。另外,近年城乡社会的流动性都在加大,夫妻长期分居的状况明显增多。同时,对离婚事务的民事调解理念也在变化,以及在计生政策的影响下,一个家庭又由过去多个孩子,到现在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家庭经济压力有所降低,也就是说由一方抚养孩子成为可能。
记者:在您的观察之中,在我国单亲家庭的生活现状,其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是什么?
杨江华:首要的问题,就是谁来抚养孩子,这表现在相应的经济支持。如果一方收入水平较低、收入来源也单一,家庭财产积累也会很少,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就会很大。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单亲爸爸、或者单亲妈妈。另一个是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在我们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双方有无法互相取代的影响力,尤其是孩子幼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父母彼此角色扮演的潜移默化影响非常重要,比如长期跟母亲成长的男孩,或者长期跟随父亲成长的女孩,其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另一方角色的缺失问题,常常埋下了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隐患。
记者:在您看来,为了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一位家长或者老师,可以注意营造一个怎样的成长氛围。
杨江华:我想这得从不同的年龄段谈起。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场景,很多心理的形成都在幼儿时期。家长可以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影响,试着调动身边亲朋中的资源去关爱和影响孩子。对于3-12岁的孩子来说,老师们开始起到主导的作用,可以多赞许这些孩子更能体贴家人、独立意识更强,懂得感恩与付出,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以平常心来一视同仁。
记者:比较一些前沿的相关研究,一些来自社会的力量,怎样发挥对单亲家庭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杨江华:实际上,当孩子进入12岁到18岁的青春期,他的心理主导方就是社会,比如一些来自同龄群体的社会认同感。其实很多自卑等负面阴影的形成,往往是孩子内心潜意识的认同结果。同样的,单亲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也需要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认可,这尤其需要借助外部的社会力量给予帮助。除此之外,单亲家庭的问题还表现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幼儿抚养等不同方面。有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是“香港单亲协会”这个互助慈善机构,这些成熟的服务计划包括:就业支持服务计划、单亲心理健康计划、邻里支持与幼儿照顾计划等,其特色是在综合立体的层面来解决单亲家庭问题。
记者: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对于单亲家庭的帮扶行动,相较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还比较单一或零散,尚没有一套针对性的政策或措施。您认为有必要出台专门的政策么?或有哪些有待进步之处?
杨江华:的确如此,在中国很大一部分对单亲家庭的关照,主要是一些个别性的关爱和救助行动,组织单位也仅限于妇联、民政,或计生等单位。虽然也有一些单亲家庭自发组成的网络论坛或交流群,也多是一些育儿经的交流、生活烦恼的倾诉。可以说,单亲家庭还没有进入主流的关注视野。这也因为单亲家庭的情况复杂、知情度不高,政府尚未出台一套具有操作性的应对政策措施。
我个人还认为,新时期政府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优先的政策考虑是宏观性、普遍性和关键性领域的民生问题,如就业、环境、医疗、教育等。而对于像单亲家庭这类较为局部或微观层面的问题,尚难一一进入政府的管理议程。不过这恰恰为发挥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内部互动解决单亲家庭问题提供了广阔空间。比如鼓励成立相关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和慈善结构。政府需要做的是给予必要的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