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老师对我的心理疏通,感谢大家对我的宽容,感谢司法机关对我的教育。”当未成年被告人小曾(化名)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辅导下,分别向被害人的父母、自己的父母以及法官检察官和庭下参加旁听人员鞠躬道歉,真诚悔过,勇敢地承认错误时,庭审现场顿时显出一片温暖、和谐的感人氛围。
3月12日,湖北省麻城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未成年被告人小曾故意杀人(未遂)一案,在麻城市法院少年法庭开庭审理。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一位心理咨询师出现在庭审中,当场对被告人进行心理辅导,以促进感化帮教工作。这是该院首起在公诉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出庭公诉审判中,引入心理咨询师进行帮教的一次成功尝试。
琐事纠纷 迷途少年持刀砍伤他人
出生于1996年1月10日的被告人小曾与两名被害人余某和李某系麻城市同一所高中的同学,案发时双方均未年满18周岁。2013年9月12日,双方因琐事发生纠纷,两名被害人因此向小曾索要香烟,并在校内邀约其他同学在学校厕所内对小曾进行殴打。10月15日下午,小曾因担心再次与两名被害人发生矛盾,在一五金店内购买了一把菜刀。当天下午,双方再次发生纠纷。小曾一气之下,手持菜刀将两名被害人余某和李某头部砍伤。经鉴定,两名被害人损伤程度均为轻伤,其中,李某损伤程度为轻伤(偏重)。
被告人小曾在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多次提审时,始终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把自己对他人的伤害行为固执地认为不是自己的过错。
为了让被告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他人带来了伤害,校正其扭曲的心灵,早日重做新人,麻城检察院公诉科承办本案的检察官在审查案件时,通过走访小曾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得知,小曾的父母在小曾年幼时就外出打工,因平时忙于生计而对其缺乏管教,小曾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甚少,导致小曾平时话语不多,性格较为内向和孤僻。考虑到小曾的成长环境和孤僻的性格,承办检察官认为,小曾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除了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自制能力外,其封闭的心理和不稳定的情绪也是导致其一时冲动的内因。为了给小曾予以心理辅导,帮助其弥补心理缺陷,麻城市检察院公诉科与麻城市法院少年法庭经过与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沟通,决定尝试将心理辅导引入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发挥心理辅导在审判过程中对被告人因心理缺陷导致认识错误的矫正效果。
庭审现场进行心理辅导 被告人当庭认错悔过
在庭审现场,来自黄冈市某高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陈某(女)的身份特别显眼,她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参与庭审心理辅导,庭审气氛温和又不失庄重,举证、质证井然有序,小曾虽然对犯罪事实如实供述,却一直以他人过错来减轻自己的责任,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坐在一旁的小曾父母更是一语不发,只是不停哽咽。
“下面进入庭审帮教阶段,请心理咨询师对被告人进行心理辅导”随着法庭启动特殊帮教程序,庭审现场的心理咨询师将自己的座位移至被告人身边,对其开始了专业的心理辅导。
“你害怕吗?”“你知道你的行为给你的父母、还有被害人造成什么样的痛苦?”“你认为自己现在过得好吗?”“你认为两名被害人现在过得好吗?”“假如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如何规划你的人生?”……心理咨询师专业性的发问让小曾逐渐言语多了起来,紧张的神情也略微放松。心理咨询师也向小曾的父母询问其教育小曾的方式,小曾父母承认自己平时与孩子的沟通较少,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怀。小曾父母显得很难过,称认识到以自己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孩子走上犯罪道路自己也要承担责任。
帮教程序接近尾声时,心理咨询师一系列心理辅导让先前固执己见的被告人小曾幡然悔悟,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小曾主动走到被害人父母面前前鞠躬道歉并流着泪说:“对不起,我错了,请你们原谅!”同时还分别向自己的父母和出庭的公诉人、庭审法官以及坐在庭下前来参加旁听人员鞠躬道歉,被害人的父母看到小曾真心的悔改之后,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并表示自己和孩子都不会怨恨小曾,也希望小曾能够消除心中的怨恨,重新拾起生活的希望。
庭审帮教体现人权精神 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被告人小曾虽然在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但在庭审时已满十八周岁,此次庭审除了邀请麻城团市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之外,还邀请了部分来自麻城教育系统的麻城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旁听。庭审结束后,参与旁听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高度赞扬此举效果甚好,一致认为,在庭审时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辅导,能让心理咨询师对未成年被告人从心理因素分析犯罪的成因、剖析性格,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犯罪的根源,同时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有效的心理评估,做针对性的压力示范,使得他们缓解了紧张焦虑心理,此次的庭审帮教工作具有超前性,体现了司法的人权精神。
承办本案的检察官表示:麻城市检察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始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特殊保护原则,着眼于未成年人的长远发展,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今后面对未成年人犯罪会继续坚持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引入心理辅导机制,消除他们的内心压力和抵触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树立改过自新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引导和教育他们彻底改正不良品行,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