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李娜:布朗族村寨的“牛户籍”

2014-03-19 10:05:5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门里一火塘,门外一窝羊,抱着一壶酒,天天晒太阳。”这是外界对布朗族村民的生活写照。云南省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有人口7300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71%。这里交通不便,山高路险,基础设施差,生存环境恶劣,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平时推开房门就见到大山,抬眼望去是一层层的山峦,从派出所到最远的寨子,20多公里就得走上近6个小时。

李娜,一个1989年出生的女孩,大学毕业后从保山城里考到这个山旮旯里当了一名警察,负责户籍和办公室的工作。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大家再见到李娜时,她总是开心地笑着说:“我已经完全融入这里了,和这里的群众相处得像一家人似的。”

当地村寨的百姓更是竖起大拇指,称李娜是“牛户籍”。说她是“牛户籍”,有两层意思:一是她来乡里不到一年半,全村7000多人的户籍资料已是烂熟于心,这本事够牛的;二是除对人的基础信息了如指掌外,李娜还为家家户户的牛、马、羊等大牲畜也都建立了“户口档案”。谁在路上发现了走失的牛、羊等,李娜见了基本上就能说出是哪家的。

遇尴尬 学语言

李娜到摆榔派出所上班的第二个月,所里走进一位70多岁的布朗族大爷。见到大爷走进户籍室,李娜立即站起来向大爷打招呼。大爷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但李娜就是听不懂大爷讲什么,只模糊听见“米”、“油”之类的字。

经打听,原来老人是摆榔乡小龙潭村民小组的低保户,正逢年底,村委会通知他到乡里领取过年物资,老人误把派出所当成了乡政府,是来领油米和低保金的。回想起那一幕,李娜觉得好尴尬,从此她憋足了劲,一定要好好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要不就无法走近群众。

离派出所不远有一户人家,一名3岁多的小男孩经常跑到所里来玩,很快李娜便和小男孩成了好朋友。小男孩经常拉着她去家里玩,家里的爷爷奶奶便成了李娜学习布朗族语言的启蒙老师。

李娜用汉字标注出发音,没事的时候就大声地读,乡里播放广播时她也跟着一起念,闲暇之时就进到老乡的寨子里向他们请教。很快,李娜就能听懂彝族和布朗族的一些常用语言,工作时她用这种半生不熟的话与群众交流,经常引来大家的一阵笑声。

从派出所到照相馆

2012年12月底的一天,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来到派出所,见到李娜便问:“姑娘,你们这里能照相吗?”

李娜以为老奶奶要办身份证,就对老奶奶说:“阿奶,可以照,你进来坐嘛。”听到李娜的话,老人什么也没有说,转身就离开了。李娜大声地叫喊,老人连头都没回。

哪知过了半小时,老奶奶又折了回来,只是身后多了一只竹篮,竹篮里放着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爷爷的相片。“姑娘,麻烦你把我的相片和我老伴儿的相片合到一起,行吗?”原来,老奶奶到派出所是想照一张和已故老伴的合影,尽管派出所不能完成这件事,李娜还是爽朗地应了下来,并立即给老奶奶照了相。

两天后,李娜趁着到县公安局办事的机会,把老奶奶相片的电子版和她老伴儿的照片带到了县城,看着照相馆的工作人员把两位老人的相片“合成”。一个星期后,老奶奶到所里取相片时,看到自己和老伴的合影照,落下了幸福的泪水。后来,老奶奶捧着一束山茶花来到派出所送给李娜。

第二天,李娜把这个故事分享给了自己的很多朋友,称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也更加坚定了当好户籍警察的决心。

“牛户籍”的“牛档案”

在摆榔这个偏僻乡村,全年基本上没有刑事案件,群众报案最多的就是牛不见了、马没有回来这样的事情。一头牛七八千元,相当于一户人家全年的收入,村民丢了牲畜的心情可想而知。

一天,李娜途经姚关镇时,看到几个人在争执。一方说你偷了我家的水牛,一方说水牛是自己买来的,还大声地叫喊:“你说你是牛的主人,那你说说,你的牛有几颗牙齿?”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报了警,民警也一时难以断案。这件事对李娜触动很大,回到派出所她就向所长建议:为每家每户的大牲畜建一个档案,然后录入系统,谁家的牲口丢了,再发一个协查通报,不就解决了吗?

很快,从2013年初开始,李娜和其他民警一道开始为牛、马等牲畜建档案,档案的具体内容包括牲畜的主人是谁、牲畜的相片、牲畜的基本特征等。李娜也因此成了寨子里的“牛户籍”。(记者 罗力生 通讯员 张宏川)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