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孙庶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公安局户政大队大队长)
整理:记者 李吉胜 通讯员 史洪亮
1987年,我从警察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伊通县公安局任户籍民警。在多年窗口工作中,我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也体会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服务窗口有形,却无境。说它有形,是因为它就那么几尺平台;说它无境,因为它其实是可以无限延伸的,与父老乡亲、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一年的2月份,天正下着大雪,特别冷。早上刚上班,户政服务窗口外已经来了几名群众。我打开电脑正准备办公,就看到二道镇的小姜和家人拿着一面锦旗和一包糖果出现在我的面前。小姜眼含泪水地说:“孙姨,谢谢你……我马上要结婚了,谢谢你给了我能正常结婚的权利!”
小姜的出现把我弄得也眼泪巴巴的。她是个苦命的女孩子,出生在杨木屯,1岁时妈妈就去世了,爸爸不久另组了家庭。从此,小姜和奶奶相依为命。8岁时,奶奶也过世了,她才回到父亲和继母的家里生活。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小姜也像其他女孩子一样恋爱了。男朋友小孙家住长春市双阳区,两个人感情很好。可是,麻烦事出现了:由于家庭疏忽等原因,家里一直没给小姜上户口。没有户口,小姜和小孙就无法登记结婚。
详细了解小姜的情况后,我带领着几名民警,花费了近一周时间,顶着寒风到小姜的出生地进行调查核实,并及时与上级户政部门沟通协调。最终,小姜的户口及时补落上了。
搞户政窗口工作,光坐着不行。20多年来,我经常带领民警主动上门服务,为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群众办送证照。遇到生活困难的,还要送点白面、豆油等生活用品。我已经记不清为多少人登门办理过证照、帮助过多少人了。
2012年10月间,我听说西苇镇社会福利院有几位老人没有户口,生活、出行特别不便。我还听说县民政部门要对社会福利院老人实行信息化管理,如果没有户口,上级部门将不再予以拨付经费。
听到这些情况,我安排好窗口工作,带领几名民警赶到西苇镇社会福利院,开始对无户口人员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福利院里一共7位老人没有户口:有的是老伴去世早,孤独一人,无户口;有的是少年时期随母改嫁到西苇镇,至今没有户口;有的是身患疾病,年轻时打工在外,没有户口。如果不解决户口问题,就意味着7位老人将被取消优抚待遇。福利院负责人也十分着急:“你们可得替这些老人想想办法,不解决户口问题,他们以后的生活都是麻烦事啊!”
经过20余天的调查核实,我最终查到了大量确凿的证据,可以为这7位老人落户了。经过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沟通,我们办妥了7份户口。当7位孤寡老人拿到了自己的户口簿时,激动得磕头作揖、连声道谢。
去年夏天的一个上午,一位农村大嫂来到户政大厅找到我。我不认识她,但她却拽住我的手,将一筐带露珠的山蕨菜硬生生塞给我。她说,感谢我为她那生活困难、患病多年的婆婆免费上门办理了身份证。这些蕨菜,是刚从山上采下来的,她特地走了几公里山路来感谢我的。
我一再推托,可这位大嫂说:“俺不是贿赂你,这就是我婆婆和我们家人的一片心意!”听到这儿,我留下两小把蕨菜,让大嫂把剩下的蕨菜送到市场上,多少也能卖点钱补贴家用。
这么多年,我记得自己还收到过村民们送来的晾晒得干干净净的蘑菇、绿油油的豆角等。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散发着朴实的香味。每当接过这些农家货时,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捧起的其实是群众对公安服务窗口工作的真正认可,以及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片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