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法治建设

从两会民主法治进程看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4-03-12 08:15:1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谭剑、赵仁伟、明星)2014年全国两会必定以特殊的时间节点标定在时代坐标上。

这一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过65年风雨历程。这一年,中国又将迈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步。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两会,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国人关注,世界瞩目。

两会实践: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

2013年的金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两会就是这两个制度的最集中体现。

在两会这个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殿堂,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人民代表表达心声,各政党、界别、人民团体通过选出的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透过两会窗口,可以观察到中国民主与法治不断进步的轨迹,也展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程。

2014年的初春,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带来了一件件议案提案,审议、讨论一份份报告,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两会主旋律。

“今年我准备了13份议案和建议,从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到规范民间借贷,大部分与改革有关。”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律师秦希燕从自身实践中感受到这种传递的力量: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其中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人大代表身后是人民群众的期待,将真实的声音带来是我们的责任。”秦希燕代表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抽3个月以上的时间到基层调研,来自百姓“热乎乎的意见”就是他每一份建议形成的基础。

在多年履职经历中,2011年力推刑法修正案“恶意欠薪”入罪是最让秦希燕代表感到自豪的“得意之笔”。“今年,我还将继续关注农民工群体,使他们的权益能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秦希燕说。

人大代表通过审议报告、提交议案建议等方式依法履职,来自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则将社会各领域、各群体的声音集中上来。在全国政协委员郭瓦·加毛吉看来,协商民主就意味着要充分听取各方不同的意见,这样,治国理政才能更加科学。

收入分配、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公平中国……代表委员们关心的问题,正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直指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治理暴露管理纰漏,企业唯利是图、藐视法律,部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

秦希燕代表从法律角度作出自己的分析: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违法成本低,是制约环境行政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代表委员在两会上建真言、献诤言,敢言、善言,让人感到人大和政协制度的活力。

3月9日12时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的截止时间,以代表团名义和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达到460多件。从初步分析的情况看,今年的代表议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主要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角度,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推动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截至7日14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截止时间,会议共收到提案5875件。这些提案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聚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聚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其中相当数量提案关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打击和预防腐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等。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身份不同,但同样都是反映人民意愿,凝聚社会共识,都为推进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贡献着智慧。”曾担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

不仅如此,街头巷尾、互联网上、电视机旁,老百姓关注两会、热议两会,在两会之外形成了一个更广阔的“会场”。两个“会场”上,代表委员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绘成一道中国民主政治生活的靓丽风景线。即使是最挑剔的观察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两会制度作为保障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已越来越成熟与完善。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