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过去两年间,一种全新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正在全省迅速铺开,截至2013年12月底,全省实现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全覆盖。按照这个体系,全省120个县(市、区)(含阳泉开发区)被划分为统一编号的78379个网格,确定并培训上岗77644名网格管理员。他们依托信息化的系统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乡、村、网格之间的数据接入、信息共享。建设这样一套系统、密织这样的网格,能为你我的生活带来什么?这种社会管理方式又蕴涵着怎样的新理念?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海量的鲜活数据汇聚于信息平台
说到人口信息,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公安派出所的户籍信息,其实居民信息远不止这些。在民政和社会保障部门,留存着大家的养老、失业、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信息;在卫生和计生部门,记录着居民的医疗、人口出生信息;在公安、司法部门,登记者吸毒、刑满释放、社区矫正等重点人口信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信息被条块分割在不同行业、部门之间。人员的频繁流动,往往让掌握这些信息的部门并不一定找得到当事人,而事实上的管理者又不一定掌握着这些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让管理难以落到实处,同时也给被管理者带来诸多不便,遇到事情想解决,总感觉面前横着条 “坎儿”。
网格化管理,首先要改变这种人口信息的行业分割统计,以楼宇、房屋为不变坐标,通俗讲就是“按片儿”统计,信息内容更体现综合性。
以长子县为例,全县399个行政村被划分为3500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大约包含30户村民,村民们推选出一名熟悉村民情况的网格管理员,负责采集本网格内的所有人员信息。
无论人员如何流动,网格管理员需要像卫兵一样紧盯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尽可能地随时掌握网格内那些楼宇、房屋里住着哪些人、他们的共同居住人情况、政治面貌、是否属于低保救助、是否是精神病、吸毒人员等特殊群体等等。随着这个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需要统计的信息涵盖内容也更加丰富。通过这些信息形成的人口信息系统,可以更立体、全面地了解网格内成员的实际情况,而鲜活、准确是这个系统运行的最基础要求。一种全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创新社会治理,对基层而言,关键在于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全省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将城乡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基础网格,通过实施精细化动态管理,将网格内的具体事务细化落实到个人,以求破解难题。
除了信息采集,网格管理员的职责还有人口协管、矛盾化解和隐患巡查,他们中超过40%已经配有3G智能终端手机,可以随时将发现需要处置的问题,通过手机反馈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平台。
负责处理各类上报信息的是县、乡、村三级服务管理中心,他们之间通过信息平台互通信息,坚持矛盾尽量就地解决的基本原则,村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协调处理农村服务管理事项。本级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报上一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处理或者派转相关部门。
从外部环境看,依托信息化手段,办理事件通过网上公开流转,明确具体责任人,同时加大对办事拖延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这种工作方式是实现“事要解决”的关键。从内部运转看,县、乡、村、网格组成的“四级”联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形成了近距离、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的办事平台,只要足够重视,充分授权,很容易形成工作合力,有利于解决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悬在空中、落不了地的问题。
在全省,晋中市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展现出明显成效。仅2013年,全市共受理各类事件33.8万件,处置率达到了98.5%,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被基层干部和群众形象地誉为群众反映诉求和问题的“直通车”,“有事就找网格长”成为居民的口头禅。一种职能下沉赋权于民的自治方式
“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在基层社会管理中,这种弊端是造成基层“无人管事、无心管事、无力管事”的重要原因。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顺应简政放权的思路,鼓励地方政府部门将职能下放,整合行政部门力量,融合信息数据,最终目标是解决问题、服务群众。
在长子县,县政府为村民自治组织提供更多的权利和便利,他们围绕强化基层治理,依托三级中心和网格化管理,各职能部门重新界定和梳理职能权属,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26个部门、78项职能下沉到乡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将16个部门、43项服务职能下沉到农村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过去需要到乡里、县里办理的事务,各村民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和网格长可以就地为村民办理或代办,大大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办事效率。他们坚持“村民自治,民事民办”,村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下设民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农村矛盾排查调处、红白事服务、合同管理、民事代办等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了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基础网格管理员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既是信息员又是民事调解员,具体负责网格内矛盾排查调处、红白事服务、民事诉求、代理代办群众事务。
“职能下沉,民事民办”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机制,让长子县56名乡镇专职调解员、403名民事管理委员会主任、3500名网格长活跃在每个村庄,成为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中坚力量。改变了过去“没人管事,来回踢球”的状况,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基本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乡,重大矛盾不出县。基层社会治理更多依靠民力,不仅降低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治理成本,还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记 者 手 记
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承担着整合资源、指挥调度的重要职能,其运行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职能部门的配合程度。目前来看,由于各级平台运行时间不长,加之各级对平台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程度不一,地区间、部门间工作不平衡的情况十分突出。
从运行实践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行业分割,最大限度实现行政职能整合、信息数据融合,群众才能深切感受到办事流程更顺畅。这套管理系统能否成为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的强大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本报记者左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