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权力清单”,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各项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并将权力的列表清单公之于众,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决定,就是为了给行政权力打造一个制度的笼子,使之科学有效运行。这个笼子以法律法规为材质,置于阳光下接受监督。李克强总理此次重申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这表明坚定不移推进政府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坚持依法制权的决心和高度自觉,释入出了进一步推进政府改革和廉政建设的一个重大信号。
专家:推进多年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长久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家底不清”的问题,简政放权常常是这边减、那边增,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甚至变成“数字游戏”。
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不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多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此次印发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公开本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不得在公布的清单外实施其他行政审批”,“坚决杜绝随意新设、边减边增、明减暗增等问题”。
杜绝“明放暗不放”增强市场活力
一年多来,本届政府已分五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但“边减边增”的轮回和“明放暗不放”的问题始终令人担忧。在业内专家看来,此次要求各部门公开权力清单,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推出的配套和升级政策。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忍表示,通过制定审批事项清单并向全社会公开,企业和单位等可依据清单对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可以有效限制政府部门权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当前我国的许多审批都是准入审批,这导致一些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要经历大量的审批程序,行政审批减少和规范后,企业办事儿会更加方便快捷,大家的创业热情会被激发,将为市场增加更多的活力。
防止既得利益部门不肯“割肉”
规定要求,各部门要认真收集并研究清单公开后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取消或下放力度。专家表示,改革进入深水期后,容易改的已经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在这个阶段,就要集合各方智慧,精简出真正需要审批的项目,而向社会亮出“权力家底”就是开门搞改革,是对改革的深化。
“公开不是最终目的,公开是为了让百姓、企事业单位进行反馈,这些项目该不该由政府审批,以及如何才能让审批更加便捷高效。公开,也有利于防止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不肯"割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