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警察的价值也可以不通过那些轰轰烈烈的案子体现,在每一个老百姓需要你的时候你都在,这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价值。
讲述:赵 柏(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民警)
自2008年踏入江苏警官学院的大门到如今工作在公安一线,已经过去整整5个年头了。
5年间,有过困惑,有过迷茫,在现实的磨砺中,对这身制服的情感与思考也随着阅历一同成长。
2012年3月21日正午,一个小姑娘拨通了报警电话。
电话里,她哽咽的声音传递着无助的焦虑。我努力安抚着她的情绪,好一会儿才从她断断续续的表述中了解到,她来自苏北农村,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南京并在南京上高中,她刚买的手机就在几分钟前被偷了。虽然那部手机只值1000多元,可那是她省吃俭用大半年才攒钱买的。
我尽可能用轻柔的语气安慰她:“不哭了,我第一次丢手机时就跟你现在一样大,我特别理解你的心情,你看这样好吗,你先到所里来备案,把事情经过跟我说说,我看能不能帮你把手机找回来,好吗?”
过了一会儿,她来到所里,我详细询问了她丢手机前后的各种细节,尽管我内心深处并不确定找回的几率是多少,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给她一个安慰。
回顾5年的从警路,遥想当初在党旗下的誓言,我不禁追问,这5年我是为谁当警察?或许我可以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寻找到答案。
“市民广场上噪音扰民,警察管不管啊!”
“同志,您好,民警已经去了解过了,那是商户端午节搞活动,手续合法,我们无权阻挠,虽然我们解决不了,但是我们也能理解您的心情,我们就权当出气筒,听您抱怨抱怨,您要不解气,我们就派民警再过去一趟,如何?”
“不用了,不用了,你们真不容易,谢谢!”这是韩大姐的一起处警回复。
她让我学到,“警”字上面首先是个“敬”字,有时候老百姓要的并不一定是结果,而是民警的诚意。
“陈警官啊,刚刚下的那场暴雨把云南北路的很多梧桐树树枝打落下来了,现在已经影响交通了,你快来看一看啊!”接到电话的老陈已经换下了警服,正准备回家。他二话没说,掉转车头,驶向事发地和几名围观群众一起把梧桐树的树枝移开,恢复了交通的正常运行。
他让我学到,做警察的价值也可以不通过那些轰轰烈烈的案子体现,在每一位老百姓需要你的时候你都在,这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