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司法厅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新期待,确立了“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公共法律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法制宣传教育”“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思路和目标。省委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建设思路明确,望切实抓好落实,为平安中国示范区建设作出贡献”。省政法委领导指出:“省司法厅推进‘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找准了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全省大局的切入点、贯彻群众路线的着力点和融入平安法治建设的关键点。希望按照目标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在细化完善指标和措施上下功夫,在主动搞好与有关方面配合、合力攻坚上下功夫,在提高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实效性上下功夫,推动全省司法行政事业不断实现新发展。”
1月19日,在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传来消息: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68.5亿元,增长12.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2500元和13550元,增长9.6%和11%。伴随着全省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省司法厅同时也唱响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的好声音。
目前,全省228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使法律援助1小时服务圈成为现实;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已建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广大群众提供窗口化一站式服务……即使是身处最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在家门口免费享受到专业法律服务。
“满足群众法律需求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最高福利,让‘经济高地’同时成为‘服务高地’是司法行政人应有的追求。”省司法厅领导表示,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省司法厅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精神和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共建法治建设成果。
公共法律服务圈初现雏形
县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主战场,也是司法行政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主阵地。近年来,省司法厅把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作为县级司法行政工作的龙头来抓,突出专业性、公益性、便民性的功能定位,把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在统一的大平台上,为广大群众提供窗口化、一站式法律服务。
在太仓市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大厅,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权益维护、交通调解、医患调解等服务窗口一字排开,大厅后面,调解室、宣教室、律师接待室等一应俱全。在法律援助窗口前,浙江籍农民工邵阿耕正在申请法律援助手续,他上个月在厂里受了伤,老板就是不给医疗费和误工费。几经周折找到这里,没想到问题很快解决。
2013年,全省县(市、区)、乡镇(涉农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稳步开展。南京市在鼓楼、玄武、江宁和六合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昆山、江阴、武进、金湖、洪泽、淮阴、靖江、邳州、睢宁、铜山等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也相继挂牌试点。
社区法律服务站点工作有声有色。淮安积极打造“超市式”社区法律服务站点;南通大力推广“五统一”(办公用房、标识、工作制度、工作台帐、案例卷宗)社区律师工作室;镇江实施“绿丝带”提升行动,“定时+即时”运作模式实现律师社区服务实体化、常态化。目前,全省已建立城市社区法律服务站点5388个,占城市社区总数的85.3%。
村村法律顾问工程有序推进。各地加大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人力资源整合,努力将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到全省农村。目前,全省已有14492个行政村配备了法律顾问,占全省总数的95%。
努力把专业法律服务资源配置到基层。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江阴、昆山、太仓等地以综合性法律服务中心为特色的县区建设路径;镇江、南通、泰州等地以社区法律服务站点为承载的城区服务路径;南京、无锡、徐州、宿迁等地以村村法律顾问为路径的农村模式;苏州、无锡等打造的综合性法律服务中心为主导的县区模式;扬州、盐城、连云港等地设立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站模式。
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法律服务
微信用户“窗台上的花”问:“小产权房为什么不受法律保护?”
微博用户“被遗弃的猫”问:“两部委下发《关于坚决遏制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的紧急通知》的内容是什么?”
准备购买小产权房的微友分别通过微信、微博抛出问题,一一得到解答。回答者是徐州市彭城律师事务所赵强律师。
2013年,徐州市借助新媒体平台,从101家律师事务所1217名律师中选取200名优秀律师作为12348顾问服务团,由律师在线答疑解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应对法律难题。
同样,在南京,市民群众遇到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律师业务、公证业务、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法治保障(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强制隔离戒毒、国家司法考试)、法制宣传(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和流动人口等重点对象的普法教育)以及对司法行政系统的监督投诉等所有涉及司法行政的公共服务需求,打进“12348”号码都可得到帮助。
更为重要的是,升级后的12348通过分类拨号,提高群众电话的接通率,加大了区级12348法律咨询分流转接的能力。平台不能完成的事还可通过系统转办,或者指导求助人优选更加合理途径,引导当事人运用法律处理纠纷,少走弯路。
升级后的12348平台,把市、区、街(镇)、社区四级的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和服务机构贯通起来,接到群众诉求后,根据需求进行指导或分流,并进行督办和限时回复,保证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超出职能范围的事,也会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因此,12348被誉为百姓身边的好帮手。
“把过去的法律援助服务专线升级为司法行政公共服务平台,使12348平台的服务内容更加全面、服务功能更加强大、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就是要尽最大可能方便群众,体现司法为民的发展需要。”南京市司法局领导说。目前,南京12348已形成集法制宣传和司法行政职能宣传、公共法律综合服务、特殊人群管理服务、获取社情民意和接受社会监督于一体的“四大”司法行政服务平台。此外,该平台还结合群众需求,衔接了12345、110、122等政府和部门专线平台。
“2013年7月,省司法厅在徐州、南京、南通三地试点,将12348法律援助专线升级为12348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立足实战、建用结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调解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思路,依托徐州市司法局进行平台开发。目前,12348平台已开发完成并安装上线,初步形成运行工作机制。”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延伸拓展法律援助服务领域
“多亏了徐律师帮助,使我在春节前拿到了赔偿款。”1月17日,拄着拐杖金二国不顾尚未痊愈的身体,执意和妻子刘兰花一起向镇江市法律援助中心赠送锦旗,表达谢意。
去年3月,金二国在某工地二楼施工时墙体突然坍塌,造成左、右脚多处骨折。手术后,金家多次向工地朱老板催要医药费无果。无奈的刘兰花找到镇江市法律援助中心,一五一十诉起了苦。法援中心立即指派江苏大唐人律师事务所徐海龙律师为其援助。经过庭审举证、质证和辩论,在好人徐律师的帮助下,2013年12月11日,朱老板如数支付金二国13900元赔偿款。
针对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社会群体对法律援助的需求,省司法厅积极开启维权“双行道”,推动了法律援助工作向基层延伸向行业拓展。
“如果没有法律援助,我们8万元的劳动报酬肯定打了水漂。”2013年10月,汪平等25位农民工受雇于包工头王勇,为业主刁某起房。工程竣工后,王勇迟迟不付8万元工资。汪平百般无奈,带着25农民工找到了扬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求援。经援助律师深入调查,随向邗江法院起诉,依法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全系统律师主动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加大对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积极开展“维护农民工权益”专项行动。截至2013年12月,全省律师已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9810件,挽回经济损失97471.13万元。”省法律援助中心张主任介绍。与此同时,全系统不断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团建设,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机制。目前,共有2949名律师为2048个政府和政府部门担任法律顾问,律师参与政府信访接待与处理10495件。
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相互融合,发掘公共法律服务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控制、处置方面的作用。泰州在公共交通安全、医患救助等领域设置38个律师调解室,姜堰区司法局在区交警大队、消费者协会设立律师调解室并实行律师点调制度。截至2013年12月,省法律服务人员妥善处置群访、群诉、群体性案件2966起,参与农村、社区矛盾纠纷调处24570起,成功化解23781起。
“2013年,各级党委、政府舍得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加速构建政府购买、财政支持的保障机制。”省司法厅有关领导说,南京市率先将法律服务列入市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将法律服务、法律诉讼服务等列入政府购买目录。泰州、太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镇江、宜兴在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和村法律顾问工作获得财政支持。昆山通过招投标方式与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由律所派遣2名法律专业人员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矛盾纠纷,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河北:打造群众满意的公共法律服务品牌
·浙江省司法厅力推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浙江公共法律服务:法律阳光洒城乡
·贵州遵义出台公共法律服务标准
·西安:“六大行动”:打造未央公共法律服务升级
·中山司法局全力推进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
·中山司法局全力推进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
·太仓出台全国首个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规划
·于泓源:让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