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展示着国家与社会的文明程度。长期以来,江苏监狱系统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实施打造文明监狱的举措,推动监狱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队伍建设,以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为平台,为提升监狱文明、助推社会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全省监狱连续12年实现无服刑人员脱逃得逞、无狱内重特大案件的“双零”指标,其中苏州监狱保持连续32年无服刑人员脱逃的全国最好记录,省监狱管理局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监狱系统实现“四无”目标先进单位。南京监狱等9个单位被司法部命名为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在2010-2012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在全省文明单位总名额压缩30%的情形下,全省监狱系统又有11个单位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单位。目前,全省监狱系统先后有13个单位37次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拓展创建空间
监狱系统在积极履行监狱职能的同时,利用监狱特殊的资源优势,将文明创建举措向社会推进,在承担社会责任、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各地文明创建活动中的风景线。
组织志愿者活动。组建包括3602名队员的志愿者队伍,先后有4582人次参加志愿者活动。各创建单位共组织3523人次进行义务献血,累计献血量达122万余毫升,并涌现出苏州市“公务员十佳献血之星”冯胜权、向台湾同胞捐髓志愿者韩秀芳、累计献血(血小板)近10000毫升的许袁和蔡正华等优秀志愿者,有的志愿者还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银奖、铜奖。
开展各类帮扶活动。共有2203人次参加扶危济困活动,1798人次到敬老院和孤儿院等场所进行敬老扶幼活动。在各类赈灾义捐活动中,共捐献衣物6600余件,捐款127万余元。有针对性开展助学活动,共捐助学子364人次,助学款达62万余元。对家庭困难的服刑人员、服刑人员年老体弱的家属、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就学等给予救济,累计投入资金131万余元。
重视城乡结对共建。各创建单位至少与一个行政村结成共建单位,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党员联系、困难帮扶、环境整治等工作。近三年来各创建单位投入共建资金近109万元。
开展警示教育。与省纪委、省级机关纪工委、各市党政部门合作建立警示教育基地,对领导干部、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关键岗位公职人员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现身说法”活动,近3年来有63000余人次接受警示教育。依托廉政文化示范点,面向社会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受到省纪委和社会各界赞誉。
打造文化品牌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监狱系统警察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文化育警、文化强警”工作思路,激发民警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炼并弘扬“崇法崇德、致正致新”的江苏监狱人民警察精神及其标识,并开展大学习、大宣传、大实践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文化传播路径,实现“道德讲堂”常态化,每个创建单位每年举办道德讲堂4次以上。
建立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台,建立篮球、摄影、书画等群众性文体俱乐部150余个。定期开展“警察文化节”“法治文化节”“警察文化周”,以及警察职业风采展示、感动人物评选、廉政文艺汇演、书画作品展览等活动。选树工作方式富有特色、工作成效显著的民警,以其名字命名成立工作室30余个。
开展行业特色文化精品创作活动。在省级机关两届“法治文化节”上获奖数量位居前列,省局两次获优秀组织奖。在全系统开展演讲比赛,选手先后在省级机关和全省的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组织参加全省政法文化周,选送的节目参加了汇演,选送的37幅书画摄影作品被择优展出。
打造具有监狱特色的环境文化。从优化环境入手,对办公区域、服务窗口等重点部位进行设计和布置。全系统成功创建3个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4个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2个省级机关警示教育基地,形成具有监狱特色的文化环境。
选树文明标杆
围绕监狱中心工作,评选省级管教标兵、青年岗位能手、优秀狱内侦查员等各类能手。2010年以来,全系统有162个集体、2085名同志受到记功奖励。
向上级部门推荐重大典型,产生集体一等功的获得者苏州监狱和常州监狱三十二监区,以及2011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及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模汪家杰、省首届十大法治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滕婉芬、省第三届优秀青年法学家王传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凯和刘长江等一大批典型。近3年来,全系统有73个集体、148名同志受到省部级表彰,有5名同志被评为省部级劳动模范。
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法制日报、江苏法制报等中央及省级媒体先后37次宣传报道先进典型。每月在江苏法制报的“江苏警视”专版宣传一名先进典型,在江苏监狱网开辟《警察故事》专栏,连载监狱民警先进典型事迹。大力宣传汪家杰先进事迹,制作专题片《当代刑罚执行官楷模汪家杰》和音乐通讯《坚守在心灵窗畔的人》,在全系统举办巡回事迹报告会,推荐其在中央政法委所作先进事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