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厦门市公安局作为全市大型活动安保任务的牵头单位,面对逐年递增的安保压力,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管理方法,迎来两项可喜成果: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圆满完成千余场安保任务;厦门市公安局提议立法的《厦门经济特区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并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
大型活动多
警方压力加大
近年来,随着厦门作为海西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的凸显和“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厦门大型活动数量正以每年20%-30%的比例快速增长,2012年厦门举办的大型活动共202项686场次,市公安局投入警力6万余人次;2013年厦门大型活动共159项1038场次,警力投入近10万人次。
厦门市公安局作为安全许可部门和监督部门的责任单位,长期以来担负着活动实施主体和活动监管主体的双重安全责任,面对大型活动的逐年增多、安保压力加大的现状,警力不足的短板愈加凸显。对此,厦门市公安局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全体民警按照“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工作要求,加强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安保任务。
向国际“取经” 推行“大外围”防控
以往的大型活动,场地外围的安全警戒通常采用以大量警力巡逻防控为主的安保形式,忽略场地外围硬质隔离警戒线的配置。2013年,不论是海峡论坛、投洽会、文博会等政府主办的重要活动,还是在户外举办的马拉松音乐节、各种明星演唱会等商业活动,市公安局借鉴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级大型活动采取的远端封闭警戒做法,采取外围临时搭设隔离板、铁码等硬质隔离设施,采用外围车辆查控过滤、人员初检筛查、验票证安检等三道警戒线,严格每道关卡的安保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厦门市国际会展中心是厦门主要的活动场所,会展中心各场馆主要前入口廊道纵深较浅,距离举办开幕式的场所无足够治安缓冲区,针对这些问题,去年厦门市公安局专门向市政府提出“延伸搭建会展中心前廊道”的专题报告。在未改善之前,通过再评估再组织,从第四届海峡论坛到第十六届投洽会,再到第五届文博会,对各重要场馆设置前移安检棚,既留足了处置突发情况的治安缓冲区,又因为增加了安检门和通道机数量,大大增加了人员通行率,保证了各场重要活动的安全有序。
利用高科技设备 提升安保能力
2013年,厦门市公安局在往年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会同会展集团,对会展中心、会议中心的固定公安指挥部进行升级改造。增设互联网系统,完善指挥系统,使现场指挥部更加有效、直观地掌握安保工作情况,提高安保工作控制、指挥能力。
在公安机关的积极推动和指导下,会展集团加大投入力度,配备安检门、货物通道检查机约50台次,较好地保障多场地同时段开展大型活动的安检需求。结合新建三号馆的建设,在指挥中心的指导下,改造和增设监控探头60余个;市体育中心也拟投入资金改善体育场及周边的视频监控设备,以提升场馆实时监控效果。
针对人数多、规格高、时间长的安保任务,市公安局举全局之力,全警动员加强活动安保。如,2014年马拉松赛,市公安局投入安保力量2万多人次,并且首次启动一级警务模式,动用直升飞机进行空中巡逻,比赛全程视频监控,同时建立流动指挥部和特警应急处突小组。
三年磨一剑 立法之路终结硕果
近几年,厦门市公安局在推进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安保经验,针对日益突出的安保压力,市公安局提出制定《厦门经济特区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强大型活动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公安机关科学用警。
2013年12月27日,《条例》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正式通过。法规分为总则、安全职责、安全管理、安全实施与监督、法律责任、附则等6章共43条。这一具有厦门特色的立法项目经过三年几易其稿,终结硕果。
厦门出台“本土化”大型安保条例,标志着厦门有了属于自己的适合特区区位特点,且全面保障和促进全市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水平的一部法规,对于市公安局规范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教科书作用。同时,对在全国范围内关于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践,都有着较强的引领作用。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刘昭武对此也指出,厦门大型活动立法走在全国前列,对于全国公安机关加强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具有示范引路作用,并表示将以厦门法规的出台,来推动全国同类法律法规的修订或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