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厦门湖里法院“三抓”积聚司法公信正能量

2014-01-09 16:15:3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厦门日报 

    湖里法院决定采取强制执法与柔性执行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院领导亲自约访公司负责人,主动帮助被执行人联系电梯拆除单位,制定优化的拆迁方案,尽最大努力减少被执行人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向其阐明履行生效判决的责任和义务,并及时采取查封、扣押公司财产等强制措施,督促被执行人尽快履行。原本满腹怨气的公司老板看到了法院的真诚态度,对立抵抗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表示愿意履行生效判决,尽快搬迁。最终,该公司主动搬迁腾空房产,为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解读】

    随着湖里区跨越式发展的深入推进,征地拆迁成为影响全区发展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法院的审判执行案件涉及多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拆迁,该院站在服务大局的高度,依法稳妥、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拆迁的案件,最大限度地优化执行效果,做到了依法拆迁、和谐拆迁,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近年来,该院执行的涉征地拆迁案件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

    镜头2

    延伸服务  司法为民助“新生”

    2013年底,湖里法院刑庭的陈法官接到缓刑少年犯小然(化名)的电话,在电话里,小然兴奋地向陈法官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她已经取得中级茶艺师资格证书,并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后,参加武夷山茶博会组织的茶艺展示表演,更让陈法官开心的,是小然已经和继母改善了关系,现在一家四口温馨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而一年多前,小然的生活就像被乌云笼罩的天空,看不到一丝阳光。

    2012年10月25日20时许,初二辍学来厦的小然在路边以400元的价格贩卖毒品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0.7克时被当场抓获。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了解到小然自幼父母离异,母亲对她不闻不问,跟随父亲生活的小然也无法与继母和睦相处。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小然多次离家出走,因一时好奇走上了吸毒、贩毒的歧路。

    小然对自己的罪行十分后悔,被取保候审之后已成功戒毒,并在老家的一家茶叶店找到了工作。法院综合考虑其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对其适用缓刑,并作出封存其犯罪记录的决定。

    虽然案件结了,但回访帮教的工作仍在继续。陈法官多次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关心远在闽北老家的小然,在一次回访中,小然表示担心茶叶店的老板或者往后的工作单位知道她在厦门贩毒的事情,影响工作和生活。陈法官详细地向她解释了犯罪记录封存的相关规定,让她消除顾虑,好好工作,并努力改善与其继母的关系。

    坚持不懈的回访、帮教,仿佛一缕缕清风,吹开了笼罩在小然心头的阴云,重拾信心的小然终于能够在父母的身边安心工作,快乐生活。

    【解读】

    为贯彻落实对未成年被告人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湖里法院在全市率先建立合适成年人制度,从区妇联、区关工委、街道、学校等相关单位选聘了26名人士担任“合适成年人”,落实经费和制度保障。这些“合适成年人”将代替缺位的法定代理人,参加对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庭审理,保障孩子们的权益。

    圆桌审判,不设囚笼,不带戒具,庭审变成了教育课堂。在法官的谆谆引导下,许多误入歧途的未成年被告人在庭上表达了对“失足”的悔恨和对“新生”的渴望。2013年,湖里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2件,涉案未成年人49人,其中判处缓刑10人。

    判决只是涉少审判的“逗号”,更多的工作在判决之外延伸。2013年,湖里法院对54名未成年犯做出犯罪记录封存决定,帮助其复学就业。并通过定期回访帮教、建立网上“凤凰花”QQ平台等举措,让像小然这样的歧路孤雁又有了飞翔的方向,顺利回归社会和家庭的怀抱。

    镜头3

    多元联动

    诉讼对接促和谐

    2012年12月9日,厦门市某广告公司法定代表人郑亮(化名)与同事共同为某酒店安装户外广告牌,突然吊车附臂滑落并砸到郑亮,经抢救无效死亡。郑亮的女儿出生还不到三个月,家中的顶梁柱就这么塌了,家人对郑亮的死实在无法接受,悲伤之余,要求户外广告委托方、吊车所有人等共同赔偿巨额损失。

    街道、社区的人民调解组织迅速行动,经过努力,促使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户外广告委托方、吊车所有人共赔偿郑亮家人63万余元,分期给付。看着调解协议,郑亮的家人仍然心存疑虑:万一对方不按时给钱,又或者跑了,怎么办?郑亮的妻子拿着笔,始终签不下字。

    这时,调解员及时向当事各方介绍了湖里法院社区法官工作机制中的司法确认流程——对于人民调解员调解成功的案件,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规定,引导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避免当事人再起讼争。

    人民调解员及时通知了社区法官。法官当即会见当事各方,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审查,依法进行裁定确认,维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解读】

    像郑亮的家人一样,许多纠纷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心存疑惑,甚至出现不履行已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或是随意反悔,再生诉讼的现象。为此,湖里法院在全市率先成立诉调对接中心,聘任了35名特邀调解员,强化诉前调解和司法确认工作,中心快审快结各类民商事案件1047件,调撤率达到80.04%。并以诉调对接中心为依托,构建与工商局、司法所、保险协会等的矛盾化解对接平台,健全法院、行政机关、基层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的联调速调机制,引导当事人进行司法确认,实现了人民调解协议群众“认”的良好局面。

    镜头4

    开门听音

    司法形象看得见

    2013年11月15日,在湖里区钟宅畲族社区,四名区人大代表围坐在“社区法官工作室”里的调解桌前,仔细端详着桌上放置的法官联络卡。“我们也感受一下在社区调解的氛围!”代表们笑着说。

    这一天,湖里区50余名人大代表参加了对湖里法院无讼创建工作的视察活动。在位于钟宅畲族社区的“无讼畲寨”工作点,观看了“无讼畲寨”创建情况的展板,听取了社区法官的介绍,并走进社区法官工作室,实地体验“无讼畲寨”的工作流程。许多代表还从宣传栏取走了湖里法院自主设计印刷的漫画版《便民诉讼指南》:“这套漫画小册子太有意义了,把难懂的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对群众进行诉讼帮助很大,也很便于社区开展调解工作。”

    离开“无讼畲寨”工作点,人大代表们来到湖里法院审判综合大楼,先后参观了安检通道、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法院书画摄影展、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并围坐一堂进行座谈交流。

    “我们感受到了湖里法院工作的良苦用心,对法院工作取得的成效非常欣赏!”区人大代表郑硕律师如是说。

    【解读】

    “打造老百姓认同的司法公信,就要加大宣传和公开力度,让审判工作‘接地气’、‘晒阳光’。”2013年12月25日,在市人大代表座谈会上,厦门市人大代表、金桥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总裁傅建辉说。

    为了做到“接地气”、“晒阳光”,湖里法院在2013年大力加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所有中层以上干警定向联络数名人大代表,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并及时就重要工作向人大报告,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50余人次,向代表及委员寄送《法槌之声》等专刊5440份。

    镜头5

    创新形式

    接受监督更主动

    最近,到湖里法院办案的律师和当事人都无一例外地拿到了一张印刷朴素却又透着诚意的“办案监督卡”,卡上已经附带了本埠回邮的邮资,也就是说,诉讼当事人只需要填写好监督卡,就可以直接将卡片投入邮筒,不需要另行支付回邮费用。

    “监督卡只有被有效回收,才能真正起到反映民意、改进工作的作用。”湖里法院纪检组长蔡志红告诉记者。

    这种“回邮式监督卡”是湖里法院2013年的一项工作创新,直指办案监督卡“回收难”这个问题。监督卡将办案人员司法作风、质量效率、公正廉洁、窗口服务等方面列为主要监督项目,着力让人民群众多提意见建议,监督法院工作和法官办案。

    自2013年10月份“回邮式办案监督卡”发放以来,湖里法院发放共计2400余份,回邮收到群众提出意见建议及对法院工作的赞许等反馈信息数十条,效果显著。小小信卡,成为连接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桥梁。

    【解读】

    除了发送“办案监督卡”外,湖里法院还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举办“小记者看法院”、维军、妇女权益保护等主题法院开放日,建立了法院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开辟民意沟通平台,大力加强媒体宣传力度,是全省唯一一家司法宣传工作连续三年受到最高法院通报表扬的基层法院。

    镜头6

    强化素质

    司法水平再提升

    2013年11月30日上午,湖里法院八楼学术报告厅正在举行第四期“湖法论坛——审执业务经验交流沙龙活动”,五名来自审判执行业务一线的庭长、法官、书记员依次走上讲台,面对台下的同事们讲述自己办案中的经验和体会。

    从自我情绪管理到庭审气氛掌控,从庭审笔录模板到账本型工作日志,学术报告厅内充满了一线干警工作智慧的闪光点。听众们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会心而笑,更有人迫不及待举手发言,期待着与台上的“战友”分享心得,碰撞火花。

    “湖法论坛”是湖里法院2013年创设的干警素质提升平台,先后邀请了厦门大学法学教授、上级法院资深法官以及本院干警“开坛授课”,一方面让干警接触前沿法学理论,另一方面打造业务技能切磋的平台。

    【解读】

    司法公信建设,关键在于一线干警司法水平的提高。湖里法院从创办“湖法论坛”、完善青年干警导师制、加强庭审观摩、健全竞争性选拔机制、开展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等方面着手,促进干警司法能力提升。2013年全院调研文章、案例被省级以上刊物采用82篇,获市级以上表彰15篇,各有1篇案例被评为最高法院《人民法院案例选》年度优秀案例和全市法院十大精品案例。

    【院长访谈】

    改革之年

    湖里法院值得期待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司法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湖里法院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省高院确定为我省开展审判综合改革沿海地区唯一一个试点单位,请您介绍一下审判综合改革的背景和规划。

    高碧青:近年来,伴随着湖里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和企业大量增加,群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大量矛盾纠纷以案件的形式汇聚到法院。而法院内部案多人少现象、审判权运行机制不尽合理、审判资源配置不够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职能发挥和司法公信力提升。

    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决定从现行的法院内部职权结构和资源配置模式入手,靠改革求突破,提出了“专业化审判、扁平化管理、精英化法官”基本改革思路。我们的思路得到了上级法院和湖里区委的大力支持,最高法院、省高院领导亲自指导,厦门市中院成立了以陈国猛院长为组长的改革指导小组,湖里区委成立了以刘育生书记为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为我院实施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记者:审判综合改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高碧青:具体来说,改革包括组建专业化办案团队、审判长联席会议制度、法官考评委员会制度、实行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法官员额制度等六个方面,从2014年1月1日起,12个重新整合的专业化办案团队已经开始运作,审判综合改革正式启动。

    记者:2014年,湖里法院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方面又会有哪些新举措?

    高碧青:首要任务是以实施审判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公正司法,解决制约审判质效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奋斗目标,深化亲和司法,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加强网络执行查控提高执行效率,加强司法调解,强化释法说理和判后答疑,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和群体性纠纷,着力在裁判文书公开、审判流程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上下工夫,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增强湖里区“五位一体”建设的司法保障能力。要开展“司法能力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加强法院队伍公信建设,提高法官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