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社区矫正9年改造12.8万人
年再犯罪率0.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为金华市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未按时报到超过1个月,扣15分;未经批准离开居住区,扣5分……”在浙江省庆元县,简洁明了的“三守”考评标准让社区矫正人员易懂易记。推行规范化管理后,该县220余名社区矫正人员的违规现象由月均16次减少到7次,近1个月来违规次数为零。这只是浙江依法规范社区矫正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浙江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浙江省司法厅厅长赵光君今天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浙江是全国首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省市之一,2004年5月以来,全省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7.1万人,依法解除矫正12.8万人;现在册4.4万人,居全国第三位;社区矫正人员年再犯罪率为0.1%,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至今没有发生社区矫正人员重大恶性案件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
健全机构无缝衔接无漏管
“顺哥,今天我一整天都在厂里上班……”临近下班时间,接到社区矫正人员小杨打来的电话,临海市东湖村矫正工作站站长陈冬顺笑着鼓励两句,翻开《社区矫正日报告登记簿》,记录下小杨的情况。
“村、居为社区矫正监管工作第一线,像这样的工作站,我市已建立785个。”临海市司法局局长马保合告诉记者,临海以村级社区矫正工作站建设为突破口,日常管理中要求做到日闻其声、周见其人、月有小结、半年点验,再犯罪率控制在0.06%。
2013年12月9日,任某因先后3次容留他人吸毒,被萧山区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两个月,缓刑四个月。宣判后,书记员递给他一份缓刑犯告知书,通知他到法院社区矫正工作室报到。工作室工作人员核对信息后,将衔接告知书交给任某,并联系河庄街道司法所,预告相关信息。12月21日判决生效后,工作人员将刑事案件执行通知书寄到司法所。
“交付执行关口前移,解决了缓刑宣告到判决执行之间的时差问题,从源头上预防脱漏管现象发生。”萧山区司法局局长瞿建成说,萧山司法局2009年在法院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室,派驻两名专职人员,负责判前评估和判后衔接工作,实现审判与社区矫正无缝对接。
浙江省司法厅监狱劳教与社区矫正工作指导处处长丁成镜介绍,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进村社区矫正工作站建设,共建工作站19353个,覆盖率达92%。同时,围绕打造无缝衔接机制要求,推进县级社区矫正机构驻法院工作室建设,全省已建65家,覆盖率达72.22%,先后办理调查评估案件3.4万余起。
电子围墙全天候动态监控
定期报到、不定期走访、电话抽查……随着社区矫正人员的增多,传统方法开始捉襟见肘。浙江积极运用信息通讯技术,打造“电子围墙”,构建县乡村三级社区矫正人员信息监控体系,对重点人员实行24小时全程动态监控。
轻点社区矫正信息系统页面,电子地图上宁围集贸市场附近有几个小人头像在闪动。
指着屏幕上许多运动着的绿点,萧山区宁围镇司法所矫正专管员王佳锋告诉记者,一个绿点代表一个矫正对象,通过对其手机的GPS定位,系统能够全程记录所有在册矫正对象的活动轨迹。矫正对象一旦离开限制地,警报信息立即会发送至矫正专管员手机上,犹如给矫正对象上了道“电子围墙”。
记者在信息系统上看到,有3名社区服刑人员将要矫正期满、2名社区服刑人员逾期未报到,电脑会自动生成解矫到期等各种提醒,一目了然。
2013年3月,温州市苍南县建成全省首家县级社区矫正信息监管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与司法所可以随时启动视频对话,数据图像实时传输,手机定位、声纹识别、指纹+面部签到,筑牢了“电子围墙”。截至11月,共抽查定位手机1650多人次,对8名违规人员给予警告处分。
安置帮教回归社会再就业
建社区服务基地2834个、办理低保2200人、困难救助8000人;建立过渡性就业基地1100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40000人次;帮助就业15000余名……这是浙江完善监管教育帮扶体系6年来的部分成果。
“小袁,有车子违停,你快来看看,不然路就被堵上了。”接到居民的求助电话,正在吃饭的宁波市镇海区招宝物业公司保安小袁放下碗筷,立刻赶往现场。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3年前小袁曾因犯罪被社区矫正过。他说:“和小区的人混熟了,他们有事总爱叫我帮忙,我挺喜欢这工作,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真好!”
“只有相对稳定的生活,才能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招宝物业公司经理朱杏仙解释说,找到工作并不难,关键是如何让他们在工作中不受歧视,找回自信。在招宝物业公司,已有30多名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借助这个平台开始新生。
“类似招宝物业公司的特殊人群安置帮教基地,现已建成11个,安置393人。”镇海司法局局长嵇红卫介绍,镇海积极挖掘社会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回归社会,还建立“心灵花园工作坊”,邀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至今无一人重新犯罪。
(记者陈东升 见习记者王春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