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微博:全面上线 遍地开花
起点
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推出了政务微博,而与此同时,首个上至最高法院下含全国31个省级高院的微博发布厅——“全国法院微博发布厅”独家上线。
关注
11月25日,本报刊发《微博发布厅:司法公开的一扇窗》指出:最高人民法院政务微博的开通及“全国法院微博发布厅”的上线,进一步拓宽了司法公开的方式与渠道,让公众通过网络这扇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感受司法公正。12月13日,本报评论《法院微博客,法治大视野》指出:法院微博同样面临运营管理的问题,如何做到有料,有度,有吸引力,是尚需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
结果
据统计,一年来,法院微博新增660多个,超过前两年的总和,总数达到1120个。法院微博增加了百姓对法院工作的了解,也有利于群众监督法院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司法公开,是“接地气”的阳光司法工程。
点评
司法公开向纵深推进,离不开微博等自媒体,法院微博形式虽“微”,却用区区140字的容量,体现出了法治的大视野,值得肯定。但法院微博远不能开通了事,而要把眼光放长远,重在用心经营,让其在庭审直播、回应诉求、答疑解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法院为民服务的新平台。用心经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法院微博要避免留下太刻板的印象,用更得体的方式亲近民众,要放弃以往自我中心的宣传方法,注重与民众的互动性,更要应对网络舆论的挑战,在挑战中激浊扬清,正确引导舆论。
犹记得“薄熙来案”的微博直播,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也被外国媒体所称道,为司法公开抹上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在微博为司法所用后,会有更多亮丽的色彩描绘推进中的司法公开。(张美燕)
法治反腐:苍蝇老虎 一齐打来
起点
自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一系列细化落实八项规定的政策措施陆续出拳:4月19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7月23日,《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颁布;10月29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出台;11月4日,《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印发;11月21日,《关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的通知》下发。
关注
反腐倡廉一直是中央高度重视,群众大力关注,舆论普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报陆续刊发了相关评论五十余篇,如《群众路线教育中的“路”与“线”》、《把民主生活会开好开实》、《雷声大,雨点也要大》、《公务支出有了条例硬杠杠》、《“禁建令”下别玩“偷梁换柱”》等等。这其中既有阐释型评论,也有谏言型评论,既有评论的褒扬,亦不乏评论的批判,力求做到有理有据有所思,敢想敢言敢承担。
结果
一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中纪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1149个,处理25855人。此外,办会节俭,公车改革,楼堂馆所停建,三公支出大幅压缩,清正清明之风扑面而来。
点评
反腐倡廉关系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关乎党和国家的未来。八项规定及之后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彰显了中央既拍苍蝇又打老虎的决心,成效有目共睹。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腐倡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策措施出台不难,但如何能保障其执行的持续度与力度,保证反腐倡廉不会一阵风了事?政策措施执行之外,又如何让清正廉洁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让为人民服务扎根党员干部心底?
反腐倡廉,是对百姓作出的一个郑重承诺,也是一场“持久战”,岁末回望,任重道远中,我们更待来年。(张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