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到发挥职能维护灾区稳定,再到超前谋划能动服务大局工作,雅安中院的法官们用实际行动对雅安市委提出的“提振精气神,聚力抓重建,下水破难题”要求给出了回应
17件,这是雅安中院在4.20震后半年内受理的涉灾民商事案件总量。按理说,一场大灾害会直接引发矛盾纠纷数量井喷,但这一现象并没有出现。其背后是法院庭外功夫的体现。
10月30日,雅安中院院长贺林带着一纸《关于发挥审判职能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司法保障情况的报告》,向雅安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作报告。从地震发生后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到发挥职能维护灾区稳定,再到超前谋划能动服务大局工作,贺林院长全面介绍了“4.20”芦山地震发生后,雅安两级法院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近日,四川法制报记者来到雅安中院,和各业务庭室的庭长、法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预研预安排”司法调研服务大局
对于雅安来说,4.20地震是继5.12地震后的二次创伤。在吸取5.12地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雅安法院总结出了应对涉灾矛盾的具体方法,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重建工作启动后,法院抽调法官及工作人员50余人次,集中2个月时间,专题调研过渡安置和科学重建中的突出问题。”雅安中院副院长李华伟介绍道。
地震发生后,雅安法院将研判涉灾法律问题作为服务抗震救灾的重要抓手。灾后第8天,中院党组即向市委提交《关于预防和减少雅安“4.20”芦山地震灾后安置、重建引发行政争议相关建议的报告》,提出调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主体、兼顾应急规则与法定程序、兼顾私有财产的保护、规范征用行为、加强灾后信息公开等多项对策。
调研队伍走访了33个受灾乡镇,组织受灾干部群众座谈34次,收集整理包括保险、承包地毁损、合同、房屋重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形成《关于“4.20”芦山地震涉法问题的调研报告》,重点提出了28项意见建议。
紧接着,又制定《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科学重建提供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提出20项司法服务的工作举措。
这一系列紧贴灾区实际的调研工作和成果,为处理具体案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并为灾后抢险救援和科学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涉灾案件少调解源头化解矛盾
“我们处置的矛盾纠纷很多,但实际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却很少。”雅安中院立案庭庭长康友波介绍。让矛盾纠纷通过诉前调解来化解,法官们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
在从应急抢险进入恢复重建阶段之后,雅安两级法院重点对几个重灾县进行了矛盾纠纷排查,通过派出法庭、巡回法庭等法官力量,深入乡镇化解了大量纠纷。同时,法院也将汶川大地震中的相关案例发放到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学习,建立了涉灾案件纠纷综合协调机构。
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中,法官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前介入,同时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的一些政策,解决一些信访老案。“灾后整个社会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的心态也有所变化,我们会结合具体情况做一些协调工作。”雅安中院民一庭庭长羊平介绍说。今年9月,一起拖了13年的信访老案得以成功化解,法官还为当事人申请了司法救助。事后,当事人感激地送来了一面锦旗。
书记拨打“试探”电话接通了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震后不久,雅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燕飞曾拨打过一通“试探”电话,电话顺利接通,那头是一个派出法庭的法官。
原来,在地震发生后,为能够及时掌握及化解辖区矛盾纠纷,雨城区草坝法庭为法官配备了7部专门的通讯电话,并将电话号码公布到了辖区各个乡镇。这7部电话24小时全天候开机,老百姓有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和纠纷都可以打电话找法官。
据雅安中院办公室主任孙智勇介绍,在震后第2天,雅安两级法院即着手恢复审判执行工作,搭建帐篷法庭30个;震后第3天,上报《关于涉及芦山地震相关案件适用法律的请示》并收到最高人民法院答复;震后20天里,通过帐篷法庭、院坝法庭、车载法庭深入灾区开展巡回审判……
不容乐观的预判乐观应对
地震必然引发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到进入司法程序起诉打官司,这中间还有一个过程。而真正由4.20地震引发的矛盾纠纷形成案件进入法院的,到了明年应该不在少数。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每个法官都会谈到这样一个相同的预判。
对此,雅安法院灾后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也为这个预判做好了准备。据悉,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相关工作的力度,确保为灾后重建创造稳定环境。
继4.20震后一个月的回访后,这是记者今年第二次和雅安中院的法官们面对面交流。雅安中院有着一支年轻却经验丰富的法官队伍,他们顺利通过了天灾“大考”,干劲也愈加充足。采访中,他们严肃地谈案子、微笑着谈经历、坚定地谈打算,在充分履职之外,他们经历着太多不为人知晓的艰辛。这支不断成长着的灾区法官队伍,也成为雅安灾后重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记者 开永丽 罗孝伟 见习记者 邹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