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剑
1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指标。
国以农为本!作为第一产业,虽然它在现代化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它的基础地位永远不会改变,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性安全,因此,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始终对粮食问题高度重视,从建国初提出的“广积粮”号召,再到被称为改革开放里程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再到取消农业税,以及连续数年的以“农”字开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清晰地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唯“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体系下,各地对农业的重视往往落在了它的经济属性上,而忽略了它的社会属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官员片面重视粮食数量,而无视粮食质量,致使连续不断地出现“镉大米”、“避孕黄瓜”……涉及危害农产品安全的社会问题。
如果我们只是就事论事,往往会认为农产品安全问题只是农民被经济利益所驱,不过是“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对农业的浸染而已,或者说是产业化经营管理不到位所引发的后果,然而,在农产品安全问题上,官员政绩考核所起到的是深层次的导向作用。
当下农业的实情是“撂荒”与“增产”同步、“科研”与“危险”并行,这看似是悖论的后面,反映的就是农产品质量亟待关注和改变的现实,而这一切与官员以往那种唯“GDP”论息息相关,再不改变这种以数量论英雄的考核,官员就难以树立起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
在农产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下,让官员把农产品安全当成头等大事,这就是干部考核体系的“绿色回归”,更是对国民负责的具体体现。从考核的转变,我们可惊喜地预期,我们期待,从此开始,官员们将对农产品的质量更加关注,那些近则危害大众健康、远则祸及人类发展的“低质有害”的农产品将逐步被清除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