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评论频道> 论队建

以制度刚性体现政策善意

2013-12-12 14:16:5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除了制度体系内的正常监管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辟出专门渠道,察纳雅言,督促落实

□胡印斌

中纪委12月11日在其官方网站刊载文章《全会〈决定〉解读: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指出,要适时开展对领导干部住房、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的专项清理工作,对违规多占超配的,一律清退(12月11日中新网)。

从网络舆情看,民众对于这一规定表达了热烈的期盼之情。有网民跟帖表示,这样顺乎民意之举,应该尽快落实,不能拖延。还有网民指出,“适时”有些模糊,最好能够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行动起来。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领导干部住房、用车、招待等方面,确实出现了某种保障过度的现象。尽管仍属个别,但置于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背景下,这些现象也加大了社会内部的裂痕感。特别是一些落马官员堪称过分、无度的生活享受,一经媒体曝光,更是激起了强烈、持续的民意反弹。若不迅速严加管束,以制度的力量匡正这种现象,必将放大裂痕、加深对立。

以住房为例,目前,在很多地方官员那里,不仅办公用房存在超标配置的情形,其个人名下房产的相关信息也欠透明。有的官员在任时夸夸其谈“自己也买不起房”,而落马后却曝出名下有多套房产的丑闻;还有的官员似乎没有自己的住房,却常年住在星级酒店的套房里。凡此种种,亟待有关部门严肃纪律,明确相关规定,给民众一个明确的说法。

前不久,媒体热议官邸制,认为在官员住房信息尚未清晰的情况下,讨论官邸制不免奢侈。其实,官邸制也好,周转房也罢,此前均有过类似的做法。一些地方的高级官员往往会有一个集中居住的地方,那些住房也是按职务配给的,并非私有,而周转房的情形与此类似。只不过在后来的运行过程中,这些原本不错的制度被人为扭曲了而已。一是配给住宅往往被长期占用,难以腾退;再就是周转房逐渐沉淀在某些官员手中,周转不起来了。

可见,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需要制订好的制度,更在于好的制度必须得到执行和落实,以免被滥用和扭曲。

在清理干部住房等问题上,目前之计,一是要加强日常监管,以制度的刚性体现政策的善意,不仅要明确专人、专门机构对干部住房、办公用房、公车等的管理,也要强化对这些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务求将明文规定落到实处,而不是随意乱打折扣。这其中,除了制度体系内的正常监管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辟出专门渠道,察纳雅言,督促落实。

二是要尽快加紧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从技术层面降低监管成本,提高违规违法的成本。即以公开促公正。比如,应该尽快构建住房信息等相关的数据平台,并向社会公开。目前,有媒体报道,全国很多大中城市都在建设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城市,不妨将官员以及政府机构的相关信息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当然,若要做到上述公开,困难并不在于技术层面,而恰恰在于各级官员及相关政府机构有没有自我改革的勇气,敢不敢向自己的利益开刀。

说到底,这仍是一个权力观的问题,即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手中的权力,是用以谋私、搞实惠,还是真正将其视为服务民众的公器。不搞清这一点,无论怎样耳提面命,恐怕也难免会出现害群之马。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