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梦想 助力成长
——浙江海宁法院青年法官培养纪实
近年来,满怀公平正义梦想的法律学子不断涌入法院,为司法审判事业增添蓬勃活力,然而如何将活力转变为动力,助推法治建设?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法院经过探索给出了答案。
师傅领进门——
“一对一”帮带
为缩短青年法官成长周期,快速适应审判执行工作,2008年,海宁法院开始尝试新型帮带制度。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何佳丽成了“小白鼠”之一。一开始她的帮带老师张啸崎就给了她一份“工作不完全指北”,将助理法官的工作结合实际,总结得面面俱到,如何发传票、如何装卷宗、如何归档……有了这份宝贝,何佳丽很快就熟悉了工作。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张啸崎时常指导和帮助,让她受益良多。
2011年4月,海宁法院正式对35周岁以下尚未取得审判员职称的年轻法官实行“一对一”帮带制度,包括何佳丽在内的21对新老法官帮带关系正式成立。同时,为确保制度顺利实施,该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年轻法官培养的规定》,明确将帮带类型分为职前帮带和职后帮带。
早在2010年底,何佳丽已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张啸崎对她的帮带已属于职后帮带。帮带内容主要是案件庭审、证据认定、法律适用、裁判文书制作等,帮带期限为两年。
两年时间里,他们通过定期向院党组提交帮带工作总结、参加帮带“师徒”交流会等,顺利完成帮带。与何佳丽一起“毕业”的还有另外4名年轻法官。2012年12月,法院开始第二轮的“一对一”帮带,已被任命为审判员的何佳丽这次成了别人的老师。
“让人民司法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这就是我们的初衷。”海宁法院院长李斌说道。
目前,该院42名年轻法官均配有导师,每名年轻法官每半年撰写一份学习实务操作技能和积累审判经验心得体会,督促引导他们尽快成长。
修行在个人——
有梦就去追
今年4月,海宁法院传来阵阵掌声。15名意气风发的年轻法官先后登上竞职舞台,力求脱颖而出,争当院管后备干部。
根据该院《院管后备干部选拔和管理办法》规定,后备干部选拔每两年举行一次,凡任科员两年以上的年轻干警均可报名参加,并通过笔试、竞职演说和民主测评等环节,遵循自愿、公开、公平原则,选拔优秀人才。目前,该院已成功举行两届,先后共选拔出院管后备干部18名。对于入库的后备干部逐一建立培养档案,定期考察其政治思想、纪律作风、工作成效、廉洁自律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情况。经过专门的培养和管理,目前有8名年轻法官已走上中层领导岗位。
院管后备干部选拔,为年轻法官的成长提供了土壤,坚定了方向。追梦赤子心,也在这一瞬被再次点燃。
扬长补短——
绽放法学激情
面对年轻法官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海宁法院绞尽脑汁。多年来,该院深入调研,勇于创新,终于在探索中给出答案——扬长补短。
2010年2月,海宁法院针对年轻法官理论基础扎实的优点,成立了青年法官学术研究会。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青年法官的归属感,也让他们有一个更有利于发挥专业特长的平台。
2010年12月,海宁法院与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签署协议,共同推进“法律教学实践基地”及“司法审判理论研究基地”建设。三年来,双方在法学理论及司法实务上形成了密切的互助共建关系,每年举办一届“司法审判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并邀请华东政法大学、苏州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法学博导参会指导,不断增强年轻法官的法学理论素养。据统计,2010年以来,海宁法院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案例评析、调研报告等共计76篇,其中14篇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
喜悦之余,海宁法院政治处主任蒋郭安却告诉笔者:“青年法官学历高、干劲足,但办案经验不够,很容易在司法实践中‘露怯’。”
2011年4月,为提升年轻法官司法实务能力,由14名资深法官组成的青年法官讲师队应运而生。讲师队成员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负责对年轻法官开展实务问题讲解,并结合“周一夜学”,每月安排授课。
此外,为拓展青年法官知识广度,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不定期地与司法局、律师协会等组织开展法律实务论坛,让青年法官呼吸到更广袤的法律空气。
2013年1至11月,海宁法院具有助理审判员以上职称的青年法官共29人,办结案件5427件,人均办案187件。从审判质量上看,截至11月,该院的一审息诉率高达98.51%,二审改判发回瑕疵率仅为3.93%,表现出质量和效率同步优化的发展态势。(杜 静 何素静)
·浙江温岭:念好“六字诀”助力小微企业
·浙江台州:商事审判助企业新生
·浙江乐清检察院创新形式为当地经济发展护航
·浙江杭州:二维码一扫,便捷法律服务到手
·浙江宁波鄞州四大系统确保全程阳光司法
·浙江义乌170项公安审批项目网上办
·浙江义乌170项公安审批项目网上办
·浙江湖州成立“李迎福志愿服务队”
·浙江:法援条例实施10年 受援人数超28万
·浙江宁波法官律师共建职业共同体
·浙江政法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
·浙江:创新普法让“说教课堂”变身“普法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