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签名弘扬法治文化
普法
核心提示
今年12·4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今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吹响了法治建设的新号角,法治中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双基”和“双治”建设,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和人民群众好的生活环境。“双基”就是抓基层、打基础,着力抓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城乡社区建设;“双治”就是要讲法治和德治,坚持德法并举,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净化社会环境,减少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这也为“法治河南”、“平安河南”建设指明了方向。
法治,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胡建淼认为,“法治中国”是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新提升。“这次全会不仅将‘法治中国’正式写入党中央文件,而且还将它单设一个部分,这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2012年12月4日,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习近平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2013年1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结合体;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之日,便是法治中国建成之时。
201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吹响了法治建设的新号角,法治中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以实地查看为主,不召开座谈会、汇报会,不反馈,不打分……在各地各部门自查督查的基础上,从今年8月21日到9月初,河南省组成分别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人大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省司法厅和省依法治省办公室厅级领导带队的9个检查督导组,对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试点县(市)和19个行政执法任务较重的省直单位进行了检查督导,共抽查了30个县(市)、4个市辖区、51个行政执法机关、28家企业、28所学校、35个社区、28个行政村和10个产业集聚区。
两年前,按照全国“六五”规划要求,立足中原经济区和法治河南建设客观需求,在认真总结“五五”普法工作经验,充分调研、论证、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了河南省“六五”普法规划,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正式下发各地各单位实施。河南省的“六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了中央、省委的工作要求,体现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需求,突出了河南地方特色。“六五”普法规划在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上,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实际,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同时,“六五”普法规划在结构上打破了以往模式,直接明了在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后,用四个大段的文字,明确表述了四大重要任务,即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法治文化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在每项重大的任务中,又比较明确地规划设计了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努力体现规划的可行性、建设性和持续性。
从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以来,河南省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省级三个层面的工作推进机制有效形成;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性显著增强,在全省开展了“深化法律六进,推动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安排部署了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三类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活动有效开展,河南省鹤壁、焦作、漯河三个省辖市被全国普法办公室命名表彰为首批“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6个县(市、区)被命名表彰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8个行政村被民政部、司法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均居全国前列;法治文化建设形成热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的意见》,对全省法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文化厅、省依法治省办,在全省自下而上、三级会演的基础上,举办了第三届全省法治文艺会演,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一条街等建设活动。
目前,省本级普法专项经费360万元,比“五五”普法期间的110万元增长227%。地方专项经费大幅增长,其中济源市人均1元,郑州市人均0.5元,濮阳市、焦作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人均0.3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利用“法律大讲堂”、“千名干警千堂法制课”、“法律巡回演讲”全民普法“三驾马车”活动的驱动,鹤壁推进了普法宣传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全城覆盖的发展,增强了法制宣传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打造了普法新品牌。
依托深厚的群众基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融法治元素于传统文化,平顶山市把法律知识通俗化、法律规范生动化、法律宣传艺术化,搭文化舞台,演普法节目,形成弘扬传统、体现法治、特色鲜明、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氛围。
“访化促”活动中,驻村干部走进乡镇基层,与村民同吃、同住,和村民唠家常,为村民办实事;“人民调解春风化雨”行动中,调解员面对面倾听当事人诉求,为把矛盾解开,不畏严寒、不惧酷暑,奔波在田间地头……用现代的法治思想、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应对因结构调整引发矛盾多发的挑战,漯河市先后被授予“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和“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市”称号,连续两年在全省公众法治满意度调查中位居前三。
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是依法治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河南省各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创建活动带给老百姓的是平安、文明、和谐。
2006年,河南省明确提出在全省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在全省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的意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创建工作,把法治创建工作纳入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的议事日程,纳入每年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了各部门在法治创建中的行业依法治理责任。建立健全法治创建责任机制,把法治创建纳入对各省辖市、省直有关部门的责任目标,省委宣传部也把法治创建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统一进行考评。建立健全四级评估考核机制,出台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考评办法和考评细则。在鹤壁召开了法治河南建设座谈会,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普法办《关于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按照持续、深化、扎实、提升的原则,多数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由一把手参加的法治创建工作推进会,各省辖市人大常委会把创建工作作为年度视察的重要内容,市政协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和评议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法治创建工作。注重抓基层打基础,重点开展法治县(市、区)、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和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校、产业集聚区创建等工作。省依法治省办公室、省民政厅、省司法厅共同组织开展了全省“民主法治村(社区)”和全省“十佳民主法治村”、“十佳民主法治社区”的评选表彰活动。
目前,河南省鹤壁、焦作、漯河3个省辖市和32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78个行政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041个村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村,198个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社区。
近日,从省依法治省办传来消息,河南省将出台制定《法治河南建设纲要》,深化提升法治城市(县、区)创建活动。与此同时,深化部门行业法治创建,深化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在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在“两新”组织和农村家庭开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评比活动。
讲法治和德治,坚持德法并举,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净化社会环境,减少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法治河南”让老百姓越来越幸福。(首席记者赵蕾\文记者王富晓\图)
·河南高速交警总队:90%交通违法集中4类陋习
·河南驻马店打掉一个电信诈骗团伙
·河南预防职务犯罪微电影获奖
·河南荥阳法院多项措施措施强化诉前调解
·河南高速交警20天查处488起涉牌涉证违法 拘留19人
·河南许昌:开展换位思考 解决诉讼执法难
·河南许昌:开展换位思考 解决诉讼执法难
·河南高院:建立以庭审为中心的刑诉模式
·河南:再创河南法院司法公开新品牌
·河南:建立以庭审为中心的刑诉模式
·河南巩义法院:依靠群众破解工作难题
·河南洛阳:交警也是消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