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监狱是火山口、炸药库。”
龙潭监狱八监区指导员姜浩说:“对一线民警而言,守好这个‘火山口、炸药库’,最重要的是把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天大的事故常常都是细小的疏忽引起的。”从警14年,无论是在普通民警岗位还是分监区领导岗位,一路走来,姜浩就是这么勤勤恳恳、踏实工作,多次被评为监狱每月之星、管教能手、岗位标兵。
监狱基层工作让姜浩练就了从细节观察和琢磨服刑人员的真功夫。他不放过服刑人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有意无意的话语,并能将这些细小的信息与其平时表现、家庭情况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准确迅速地判断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把握改造服刑人员的主动权。谈到这些,姜浩笑笑说:“管教服刑人员十几年了,养成了习惯。”
14年来,通过自学先后获得三级心理咨询师和哑语证书,让他更容易走进服刑人员的心灵深处。
与一般服刑人员相比,由于缺乏亲情,“三无”(长期无接见、无通信、无汇款)服刑人员心理更敏感,性格更脆弱,意志更容易消沉,思想隐蔽性较深,容易发生打架、自杀、脱逃等极端行为,他们一直是监管改造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十几年改造服刑人员经历使姜浩对此感受更深。他通过查询档案、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分监区服刑人员进行逐个排查,对其中年龄大、身体差的“三无”服刑人员,为他们申请困难补助,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假日,挨个儿找他们谈话,为他们送去节日的问候。今年夏天持续高温,为了防止这部分服刑人员发生中暑,姜浩除了为他们提供日常的绿豆汤、十滴水等防暑降温的常备物品、药品外,还专门向监区申请,为7名60岁以上的“三无”服刑人员提供白糖、维生素等物品,为他们补充体能。老弱服刑人员魏某感动地说:“活了大半辈子,才知道什么叫关心,没想到在监狱得到亲人般的照料,可不能辜负警官。”
可是在涉及执行监狱各项规章制度时,姜浩就没有“温情”了,他守得住底线,拉得下脸,在原则问题上,如想开口子搞变通那是不行的。
2012年,还在监狱伙房监区工作的姜浩在一次收货验货时,发现供应商所送的白菜存在烂心现象,在与供应商交涉未果后,他断然拒收这批白菜。姜浩说:“食品安全可是人命关天,几千名服刑人员吃出问题,这个责任你负不起,我也负不起。”供应商见此赶紧认错,把这批食材全部拉走。
谈起自己的家,姜浩不禁感慨:“别看我是一名普通的监狱警察,但我的妻子确实很伟大,她一直在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有了她的付出与支持,我才能更安心工作。”
3年前的春节前夕,姜浩父亲不慎摔了一跤,腿部骨折,在医院手术治疗。从小就很孝顺的姜浩在医院陪护父亲两天两夜,看其病情稍有好转,就立即回到工作岗位,让其他同志回家过春节,自己连续值了7天班。姜浩常常自责地说:“我亏欠家人太多了。”7岁的儿子患有过敏性皮炎,皮肤经常红肿、发痒,一直未能根治,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复查。2012年一个夏夜,已经熟睡的儿子突然哭闹起来,妻子开灯一看,儿子的身上发红。妻子知道儿子的皮炎病又复发了。当时正值梅雨季节,屋外电闪雷鸣,妻子给正在监区值班的姜浩打电话,看看他能不能请个假回来。接到电话后,姜浩沉默了,善解人意的妻子立即意识到他的难处,便故作轻松地说:“算啦,我自己去吧。”挂掉电话,妻子穿上雨衣,骑着电动车带着儿子赶往医院。暴雨之夜,妻子被淋得发高烧,可却没有再给姜浩打一个电话。第二天下班后姜浩立即赶回家中,看到躺在床上发高烧的妻子,真是心酸。(记者 梁 言 通讯员 苏玉新)
·群众有危难,他们的身影及时出现
·布达拉宫“消防人”的一天
·大伙都喊他“火”庭长
·陈冰:跟工作先“结婚”后“恋爱”
·有一种叫“哈儿冰”的“工作痴迷症”
·小王的户籍经
·小王的户籍经
·戴杰:总不能兑现承诺
·张磊:“妙招儿”警官
·陈竹:真诚呵护着一份“父子情”
·李树干:“撵鸡赶鸭”护平安的“孤岛”警察
·关荣坤:扎根社区33年,足迹踏遍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