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田禾带队的调研组,结束了为期一周的摸底调研,返回北京。作为“法治国情调研基地”,杭州市余杭区的法治建设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研究的地方样板。
2012年,“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余杭基地”成立。这是国家级法治科研机构与区县级法治建设部门联合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而实施的一项全新尝试。
当年,调研专家就“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余杭区政府部门透明度测评”两个课题,对余杭区的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热点、难点、重点内容开展研究,同时就依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与有关部门进行深入探讨。今年10月,7名调研专家又将目光聚焦“法务前置”及“政府信息公开”两大课题。
说起“法务前置”,已经让余杭区在提高依法行政方面受益不少。律师对镇、街道招标、采购等合同行为进行事先审查,主动参与领导接访、涉法信访处理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对重大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主动性、自觉性。
区教育局、司法局、团区委组织“法律进学校”活动,通过“模拟法庭”、“以身说法”、法制夏令营和参观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法制宣传活动,强化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区总工会、工商分局负责“法律进企业”,制定了“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标准,把法的理念传递给产业工人。区妇联着重开展“法律延伸进家庭”,通过“小手牵大手”,将与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带进每户家庭。为此,余杭区运河镇还获得首批“全国妇女法制宣传教育示范点”称号。
在普法宣传教育向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延伸的同时,普法形式在不断创新中前行。电视广播报纸上,《学法看法》、“小米说法”、《情与法》栏目讲述着法律小故事;虚拟世界里,“法治仁和网”、“小古城村网”、“方家山社区网”讨论着热点法治新闻;径山的“普法茶吧,心灵家园”将茶文化和普法相融,在生活休闲中渗透法学精神;鸬鸟镇山沟沟景区的长廊、墙体,打造出一个与自然风光和谐共存的“法治景区”。
全方位、多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已经让余杭老百姓感受到了实惠。如今,8类8171项行政许可、非许可、处罚等权力事项都可以在网上完成。2012年,全国首个行政“微审批平台”上线运行后,原本需要9至60天的审批时间,缩短到48小时内。
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升后,2012年省高院、市中院受理的以区政府为被告的12件诉讼案件中,余杭区政府败诉率为零。今年2月25日,2013年《法治蓝皮书》将《实践法治的基层试验田———杭州市余杭区法治建设调研报告》再度作为地方法治建设经验入载其中,余杭成为法治蓝皮书发布以来,第一个受邀作会议主题发言的区县级代表。
与此同时,全国首创的“法治指数”6年稳固小幅提升,2012年达到73.66分。余杭区因此连续8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区”,并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的荣誉称号,全区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下降,安全生产主要指标持续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则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