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之际走进贵州禁毒防艾相关机构

2013-11-28 15:23:0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贵州日报 

编者按

12月1日,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其宣传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

自1981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毒品泛滥成为罪魁祸首。

据有关资料显示,感染艾滋病的人当中,有一半以上与吸毒有关。防治艾滋病首先要禁毒,毒品与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打击与预防双管齐下,才能从源头根除毒瘤。

多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禁毒、戒毒和预防艾滋病蔓延工作,以组织开展建设平安贵州禁毒雷霆严打整治行动为主线,在铲除毒源、堵源截流、禁吸戒毒以及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培训、监测、行为干预、关怀、救治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人民群众参与禁毒人民战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广大一线公安民警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毒品犯罪,为之做出了巨大牺牲,全省禁毒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亮剑 重拳出击堵源截流打击毒犯

“一辆运送大宗毒品的车辆将途经贵州。”

贵州警方在工作中获知这样一条线索。

谋划、决策、部署、收网……贵州省公安厅指挥室彻夜灯火通明。

黔东南州、安顺市、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等地警方迅速展开堵截查缉行动。

设卡拦截、仔细稽查,不放过犯罪嫌疑人可能选择的任何一条公路沿线、任何一个窝藏点。

10月11日,终于发现了贩毒嫌疑车辆的行踪。

紧密跟踪、周密部署、迅速行动,最终,在某县境内截获嫌疑车辆,犯罪嫌疑人悉数落网,当场从嫌疑车辆的油箱内搜出30个密封的装有新型毒品麻古的矿泉水瓶,缴获毒品15千克。

这是全省公安机关自今年8月开展雷霆行动“肃毒害、创平安”禁毒百日攻坚战会战以来,向人民群众交上的又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省政府党组成员、省长助理、省禁毒委主任、省公安厅厅长孙立成介绍,“肃毒害、创平安”活动,紧紧围绕“六大战役”,坚持“以打开路”,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破案数、抓获数、查获吸毒人员数、强戒数分别均居全国前茅。

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雷霆行动“肃毒害、创平安”活动以来,截至11月8日,全省破获毒品案件2300余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查获吸毒人员10000余人,缴获各类毒品120余千克以及大批制毒原料。

铁军 青春无悔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成绩斐然,牺牲同样巨大。

11月9日,开阳县殡仪馆人群涌动,哀乐低回,上千群众自发赶来为开阳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教导员陈荣刚送行,送英雄最后一程。

11月5日上午10时许,有线索称:当天有一名男子在开阳县龙岗镇贩卖毒品。陈荣刚立即率队赶赴龙岗镇展开侦查和抓捕。

经过7个小时的布控、蹲守,嫌疑人终于出现,陈荣刚第一个冲了出去将疑犯拿下。为了尽快固定证据,陈荣刚立即指挥民警在现场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检查,此时途经该路段的一辆越野车突然失控,撞向了正在路旁执行任务的民警,陈荣刚不幸牺牲,3名民警不同程度受伤。

有这样一群人,头顶警徽,利剑出鞘力斩毒魔;有这样一个群体,披星戴月、浴血奋战倾情守望。英雄陈荣刚只是其中之一。

记者从2013年全省禁毒民警体检检查结果上看到:全省禁毒民警不同程度患有各种疾病,身体上:高血压,高血脂、心脏、心血管疾病,颈椎、腰椎间盘突出……心理上:紧张、焦虑、抑郁、烦躁、过敏、厌战……

采访中有民警告诉记者,禁毒民警从事的工作危险性高,工作任务重,长期与社会“阴暗面”打交道,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心理压力大,对家庭不能尽心照顾,也常常会产生自责。所以很多禁毒民警不仅在身体上容易生病,在心理上也容易生病。

据统计,自1979年以来,我省在禁毒工作中牺牲、受伤、意外死亡的禁毒工作者共有70余人,其中50多人是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造成的,占总数的80%以上。

爱心 “阳光工程”关注特殊群体

毒品与艾滋病有着紧密的联系,吸食毒品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好奇、法律意识淡薄、从众心理、寻找刺激、赶时髦……这些都是吸毒人员吸食毒品的原因。

10岁抽烟,12岁吸毒,18岁被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在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特护病床上,记者见到了人生轨迹与其他青少年不一样的李某,淡蓝色的棉被下掩藏着他消瘦、溃烂的身躯。

李某从小家境很好,父母都吸食毒品,看见父母吸毒时的特殊表情,懵懂的小李也开始学着父母的样子吸毒,这一学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毒瘾来了抓起父母用过的针管就用。几年后,李某的父母先后因患艾滋病去世,家境衰败的李某为了筹集毒资,只能上街抢劫。18岁那年,李某因为抢劫再次被抓,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

比起李某,为“讲义气”跟着朋友吸毒被送进戒毒所的小霞算得上是“幸运儿”了。

在贵阳市某“阳光企业”,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小霞与“同事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她告诉记者,他们每天由公交车免费接送上下班,在“家园”集中免费服用美沙酮,中午在企业就餐,三菜一汤。休息时大家在一起打扑克,下象棋,打台球、乒乓球。

“因为有过吸毒的历史,总是担心看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心里很自卑。幸好有‘阳光工程’让我能在工作中找回了尊严与自信。”小霞正在努力从毒品的阴影中走出来。

2006年初,都匀市成立了“爱心棒球厂”,集中安置戒毒康复人员就业,贵州省“阳光工程”雏形显现。

遵义市风冈县“阳光就业帮扶中心”、贵阳市“云岩区阳光就业生产基地”、贵阳市“清镇市阳光家园”、都匀市“阳光产品加工厂”……贵州随即建立了首批以“阳光”命名的企业(基地),安置戒毒康复人员就业。

2011年7月,全省“阳光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贵州的“阳光工程”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国家禁毒委《2012年中国禁毒报告》指出: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和康复工作现场会将贵州省“阳光工程”经验向全国推广,标志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戒毒社区和康复工作的全面推开。

在集中就业安置为主的基础上,我省进一步拓展了“阳光工程”安置途径,建立了“阳光工厂集中、其他企业分散、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形式多样、互为补充”的就业安置体系。立足社区,依托企业,有效解决了吸毒人员管理控制难、戒断巩固难、融入社会难等问题。

“阳光企业”结合政府和企业的力量,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们远离毒品,自食其力,融入社会,对这些特殊人员实施特殊的管理和帮助。在生理上,实行美沙酮药物免费延伸治疗,逐步消除戒毒康复人员对毒品的生理依赖。在心理上,建立“爱心除隔阂、关心促沟通、细心建真情、热心搞服务、耐心换回归”的“五心工作法”,给予戒毒康复员工提供特殊的关爱,坚定戒除毒瘾的信心和决心,帮助他们找回自尊,找回自信,获得新生。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阳光企业”近200家,其中,集中安置9000余人,共计安置33000余人就业。

抗御 众志成城根治毒瘤

“毒品预防教育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是解决毒品问题的基础性、根本性、战略性工程”。9月24日,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秦如培在“平安贵州禁毒雷霆严打整治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如是说。

毒品是全世界共同的难题,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遏制、减少直至最终消除毒品犯罪,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要根除毒品这颗毒瘤,关键要抓好下一代的预防教育。

预防,从孩子抓起。

在黔西南州册亨县,经常会看见一个女警官拎着电脑包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知情的村民道:“又是龙警官来做禁毒教育宣传了”。

大家所说的“龙警官”就是册亨县公安局禁毒大队的龙紫梅。入职禁毒大队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龙紫梅跑遍了全县所有中小学。

目前,册亨县有81所学校,每一所学校有一名禁毒志愿者老师,每班有一名禁毒志愿者学生,全县已有400多名禁毒志愿者。

今年以来,全省每个县都建立了一支禁毒教育预防宣传员队伍,通过宣传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禁毒预防教育活动,再去影响身边人,使禁毒教育理念层层渗透,深入开展。

禁毒预防,共同的责任。

省禁毒委、省公安厅全面部署,认真组织,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将禁毒防艾工作进行到底。

在社区,建立社区QQ群,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发动老年朋友上街进行腰鼓宣传;建立禁毒预防教育宣传基地,组织大家参观学习,营造了良好和谐的宣传氛围。

在学校,将禁毒防艾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向学生发放禁毒防艾宣传资料,组织观看关于禁毒防艾的电影,使学生增强禁毒防艾意识。

在企业,开展禁毒宣传进企业活动,向企业员工发放宣传单,禁毒宣传员进企业进行宣传培训;开设岗前禁毒防艾培训课程,实行“不培训不上岗”,降低外出务工人员感染毒品几率;建立娱乐场所禁毒巡查制度,定期不定期进行巡查。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