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上海

上海:探寻青少年事务社工十年成长路

2013-11-22 11:20:1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上海法治报 

    上海,几乎每一个社区青少年周围都有一个特殊的“小伙伴”,他们没有师长式的说教,也没有家长式的粗暴教育,他们更多地起到了同龄人的“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些走在人生边缘的孩子们。他们,是青少年事务社工。

    上海是全国最先启动职业化社会工作的城市,至今已经整整10年。然而就许多人来说,对青少年事务社工这一群体并不熟悉。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隶属于哪些机构?为什么人服务?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能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寥寥无几。10年来,青少年事务社工群体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社工的发展之路又该如何走下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上海青少年事务社工群体,探访他们的真实现状。

    迷茫

    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社工,社工在国外还被称为“社会工程师”,具有极高的美誉度和社会地位,然而对于大多数青少年事务社工来说,入门却是误打误撞的,徐斌就是其中一个。

    如今的徐斌已经是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长宁区工作站的站长,但说起当时入行的情景,他称之为“美丽的误会”。在成为社工之前,律师、检察官这些法律职业是徐斌的工作理想。所以,当时高考失利后,社工,在他看来就成为与理想最接近的职业。“我记得当时招生介绍和宣传海报书写着就读社工专业的美好前景。”

    然而,进入大学后,徐斌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其实,大部分社工系的学生在就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会讲些什么,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业前景和待遇如何。“我记得当时系主任说我们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徐斌在大学期间接受了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导、社会学知识以及一些与心理、教育相关的课程教育。

    在学校里,社工系的学生接收到最多的理念便是“助人自助”——不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去直接帮助别人,而是开启被助对象自我救助的能力。2003年,徐斌大学毕业了,这一年,上海市委政法委提出“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经市委市政府发文,正式成立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通过代表政府购买市阳光中心等社团的相关社工专业服务,承担全市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及社区青少年维权等工作。次年,徐斌考入市阳光中心、顺理成章地进入社工行业,成为上海第一代青少年事务社工。

    社工是个新兴事物,所以刚开始徐斌面对最多的还是不信任与不理解。最初的一年,徐斌做的是社区摸底工作,要了解服务辖区内社区青少年的基本情况。然而,居委会干部却对社工既不了解,也没兴趣。“他们怕我们是来给他们的工作添乱的。”徐斌有些无奈地说,为此,他一次又一次穿梭在各个居委会内。徐斌的耐心打动了居委会,他终于拿到了社区青少年的名单。当时,徐斌主要负责社区里100多名青少年的就学、就业、心理调适等服务工作。他每天都要拿着居委会提供的青少年名单,冒着37℃的高温或是顶风冒雨,坚持走街串巷,了解青少年情况; 每天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由于服务对象的时间不固定,甚至双休日也要出来走访。

    一开始,社区青少年对徐斌的出现更为排斥。为了帮助一名“啃老族”走出家门,自力更生,他屡屡吃“闭门羹”。“有时明明知道他在屋子里面,可他就是不开门。”于是徐斌特意制作了“名片”,将社工的职责和帮助的意图写在上面,从门缝底下塞了进去。在一次又一次的上门之后,那扇紧紧关闭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与此一起打开的还有服务对象的心门。

    如今,徐斌已经是一个社工站的站长,他也不再仅仅满足在一线面对面地帮助社区青少年。“我要打造的是一个团队,一个区别于社区志愿者的社工团队。”徐斌带领着他的工作团队创立了市级品牌“彩虹家园工作坊”项目,区级品牌“青春健康教育、阳光起航在校偏差生行为矫治”项目,从亲职教育、青春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感受

    最喜欢的一份工作 感受“助人自助”的快乐

    与周敏蔚的见面是在一个快餐店。尽管已经是下午4点,但刚刚结束一个学生拓展活动的他已经饥肠辘辘。“我中午赶着开会筹划下午的活动,来不及吃午饭。”周敏蔚有些抱歉地说。

    1986年出生的周敏蔚做社工已经5年。“社工不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但是我最喜欢的工作。”周敏蔚说,“这个世界能够直接帮到别人的工作不多,社工就是其中之一。”周敏蔚很享受这种助人的快乐。

    “你不知道当我看到 ‘麦兜’笑了,心里有多激动。”周敏蔚口中的“麦兜”是他的一个服务对象。这是一个16岁的大男生,而前来向周敏蔚求助的就是“麦兜”的父母。“麦兜”人如其名,一米八的身高,身材壮实。可就是这样一个魁梧的大个子,却是学校中的“受气包”。个性老实的“麦兜”之所以成为同学们欺负的对象,源于他的一次“见义勇为”,因为不忍看到一名同学被捉弄,“麦兜”仗义直言,没想到反而因此惹祸上身,成为新的被捉弄对象。

    同学变本加厉的戏弄让原本不善言辞的“麦兜”变得更加沉默。无奈之下,“麦兜”将事情告诉了父母,希望寻求父母的帮助。然而,当“麦兜”父母与老师沟通后,“麦兜”的处境并未得到改善。“麦兜”便埋怨起父母的“无能”,还将满腔的委屈与怒火转嫁到父母身上。“麦兜”开始不愿上学,更为可怕的是,“麦兜”还出现了虐猫的极端举动。

    当周敏蔚接手“麦兜”的个案后,立即来到他的家中。“第一天他躲在自己房间中,怎么也不肯出来。”周敏蔚说,在他和同事苦口婆心的劝说下,“麦兜”终于出来了。周敏蔚让“麦兜”画了一幅含有房子、树木、人的图画。“其实,这是一个心理测试。从测试中,我们发现 ‘麦兜’ 很焦虑,他将自己的世界都封闭起来。”

    “莫名被同学欺负是麦兜的心结。”为此,周敏蔚辗转找到了欺负“麦兜”的同学。当这名同学真诚地向“麦兜”道歉后,麦兜终于动容了。“他虽然哭着说不愿原谅,但这一次至少令他将压在心底多年的怨气宣泄了出来。”周敏蔚告诉记者,之后“麦兜”明显变得积极起来。在周敏蔚的帮助下,“麦兜”又在一个中专继续学业。现在几乎每个星期“麦兜”都会抽上一天时间,到周敏蔚的办公室坐坐、聊聊天,“麦兜”又有了同龄男生的快乐与活泼。

    周敏蔚告诉记者,青少年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较弱,他的不少服务对象就是受到不良朋辈的影响,而这些不良朋辈吸引人的方式非常专业,看似充满江湖义气的话语背后却往往暗藏了不良居心。“我们社工要做的是树立一个良好朋辈的榜样,让青少年辨别出好坏,从而体现助人自助的理念。”

    困惑

    影响力小认知度低 社会资源难支撑

    “我喜欢社工行业,但我做得很孤独。”王鼎曾经是上海青少年事务社工中的佼佼者,但如今他的身份变为创业者,做的是城市贫困青少年舞蹈启蒙的公益工作。王鼎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公益道路,“我现在要做的是改变环境。”

    作为第一代社工,王鼎经历了社工的热情期、无奈期、彷徨期。“刚开始,我看到通过陪伴服务,社区青少年自己帮助了自己,改变了境况。我很开心。”王鼎回忆起当时的岁月,依旧很怀念,“那时,我整天充满干劲,而单位也充分肯定我的工作,年年给我优秀,我似乎看到了职业光明的前途。”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鼎一手创办了不少项目,其中最为得意的是“阳光部落”项目。“这是一个足球爱好者的社团活动。”王鼎告诉记者,不少社区青少年都是“宅男”,如何将他们引出家门,从兴趣爱好入手无疑是最好的方式。“阳光部落”由于形式新颖,吸引不少社区青少年参与其中,一度办得红红火火。

    可是,好景不长,“阳光部落”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了限制。“踢球需要场地,但我们的场地难以得到保障。”王鼎说,尽管“阳光部落”得到区里的肯定,但场地租用始终是个难题。“常常因为学校搞活动等原因,球赛不得不易地甚至取消。有时,我还需要去 ‘贿赂’ 看门的老大爷。”王鼎颇为无奈地说,“一线社工的影响力很小,根本难以调动社会资源来支撑项目。”所以,当2007年“阳光部落”正式停办之后,王鼎也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他曾经热爱的岗位。

    而社会对社工的认知度不够,也使得社会资源对于社工活动的支持度不够。在本次蓝皮书调研中,有247名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强化舆论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占所有被调查对象的63%。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底数排摸和生存发展状况调查显示,青少年服务对象对社区青少年工作者的“知晓度”尚可,在1000多份问卷中,720人表示“听说过”(占比67.0%),351人表示“没有听说过” (占比32.7%)。但总体而言,对社工的认知程度离理想状态还是有些距离。

    此外,从社会的需求程度来看,社工无疑是一份朝阳职业。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显示,到2015年,我国要培养200万名社会工作人才。与社工巨大的需求缺口相比,社工流动性大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薪酬待遇偏低,是很多社工系毕业生不愿意选择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望

    青少年事务社工须走专业化道路

    记者了解到,随着社工体制的不断完善,社工项目运作能力也在提升。以市阳光中心为例,社工早期的项目工作基本都是市阳光中心从政府机构承接而来,大多是一些固定项目,项目形式比较单一,数量也少。如今,在一定的经验累积以及市阳光中心树立的良好口碑下,青少年事务社工的项目工作不再只靠政府的给予,更多的是走向社会,与其他的NGO组织竞争社会服务项目; 也不再只是由市阳光中心单方承接,各区县工作站都积极依靠自己的力量承接了大量的服务项目。同时,项目的服务对象也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社区青少年,还扩展到学龄前儿童、青年工人、在校学生、罪错青少年、服刑人员子女等。项目合作方也从政府职能部门扩展到企业、社会组织,甚至是国际机构。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永祥指出,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从业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并获得从业资格。因此,探索该职业的有效而便捷的职业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十多年来,青少年社工机构都在探索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路径,市阳光中心在梳理了十多年来机构和员工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从“人才队伍专业化”和“组织管理专业化”两方面探索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化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路径。

    社工专业化就是要提升社工的专业能力。一方面,青少年事务社工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巧。比如,社工与青少年服务对象初次面谈,要注意青少年的个性品质、情绪状态、沟通交往能力等细节,并根据青少年的问题、困惑等现实情况进行交谈和倾听,通过体察青少年的感觉、接受并理解青少年传递的信息等方法与青少年建立专业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青少年进行观察、提问,必要时还需绘制青少年的家庭结构图和生态图等。另一方面,一支具备专业化技能的社工队伍还应根据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目标明确的服务实施方案,并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引导和协助青少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增强自助能力,并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和开展后续跟进服务。

    除此之外,青少年社工机构需要不断开拓青少年服务项目,建立、健全机构的规章制度,并提升筹募、运作和管理相关资金的能力。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深圳设未成年犯社工帮教站
·立法促进民间社工机构的完善与发展
·安徽首批社工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启动
·北京:社工进驻看守所帮教青少年
·浙江十佳禁毒社工出炉
·江苏南京秦淮禁毒社工接茬帮教

·江苏南京秦淮禁毒社工接茬帮教
·浙江省禁毒委员会开展十佳禁毒社工评选活动
·上海虹口区矫正社工开展宣传活动迎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