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律师协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市公证协会主办的第五届陆家嘴法治论坛,近日在上海举行。全国律协副会长、上海律协会长盛雷鸣表示,上海自贸区的法律服务与传统法律服务存在诸多不同,在业务类型、对律师团队能力、律所管理水平的要求等方面与传统的法律服务存在显著差异,给现有法律服务业带来了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主动谋划法律服务业的制度创新以适应并促进上海自贸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届论坛以“纵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主题,上海法律界人士以及自贸区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上海自贸区在世界范围内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影响、自贸区的运作、制度和前景、自贸区政策和实务。
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上海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等出席了本届论坛。他认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实践,是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第四波浪潮。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这三部法律的有关规定目前在自贸区已暂停实施。这三部法律要面临一次大改,而且改的方向就是上海自贸区目前实施的方向。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自由贸易区专家小组组长王新奎认为,政府在上海自贸区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把监管体系建立起来,其中包括:第一,探索建立诚信管理体系;第二,探索建立监管法律体系;第三,探索建立电子围网监管技术体系;第四,探索建立培训人才与积累经验的途径。
此外,由上海市律师协会浦东新区律师工作委员会汇编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汇编》也成为了论坛上的一大亮点。据介绍,作为论坛的亮点之一,300多页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汇编》收集了几乎关于上海自贸区在国家和上海市层面全部的政策法规,帮助与会者更深入了解上海自贸区法治环境。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只有健全的法治才能保证市场主体的财产权不受侵犯,保证各种资源公平流转。这正是自贸区应该具备的内涵。”周汉民认为,从法制到法治,有三步要走。自贸区第一项法治任务是要立法;第二要与国际规则接轨;第三期待管理体制改革。“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特别强调全面的法治意识的提高。”
“一些企业在创新征途中,对自身违法行为或许并无认识,需要更多律师帮助企业一起‘走出去’、‘走新路’。”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会会长沈四宝说,“很多来到自贸区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抓前沿、热点很有想法,但需要法律界人士‘助航’。”
据了解,早在今年7月初,为应对自贸区对法律服务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上海律协就委托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启动了专项课题——《上海自贸区对上海法律服务业带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在此基础上,上海律协决定设立“上海市律师协会中国自贸区法律服务研究中心(名称暂定)”,并邀请相关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从业内吸纳专业人才担任研究员,针对律师队伍的建设和业务能力提升以及业务范围拓展等相关事项制定目标措施。
据悉,该研究中心旨在引领和规范上海律师为自贸区建设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努力让更多部门认识到法律服务的重要性,为上海律师承担起上海自贸区的法律服务重任提供更多的机会。
盛雷鸣表示,此次陆家嘴法治论坛的举办,是上海律师界积极应对自贸区对法律服务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又一举措。盛雷鸣希望借此机会充分展示海派律师的扎实专业素质与良好服务理念。
·上海:结合自贸区建设提出提升仲裁水平建议
·自贸区金融创新期待监管新思路
·上海自贸区商贸房产纠纷将增多
·上海自贸区法庭商贸房产纠纷将增多
·[视频]上海市检察院派驻自贸区检察室成立
·上海自贸区法庭挂牌成立 相关案件专项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