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骆寒青,49岁,女,傣族,云南警官学院禁毒学院副院长、教授、三级警监。个性言语
我一直致力做好禁毒这份事业,想知道社会底层的人们需要什么,每次讲这一课都想哭。第一印象
面容秀美、语音柔和、思维缜密、睿智内敛,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记者杜萌
“一个老人有4个儿子,4个儿子全因吸毒死亡,不得不将两个孙子送人。”
骆寒青告诉记者,她跟踪这个家庭长达6年。
从警29年来,骆寒青去过云南省内除怒江以外的所有地、市、县;去过所有公安机关管理的大型戒毒所;跟踪过二十多个平民家庭以了解涉毒生活状况,其中最长时间达8年。按倒母亲注射毒血
7年前,记者第一次前往云南警官学院采访,骆寒青向记者讲述她赴云南临沧调研时了解到触目惊心的情形:
一名青年因吸毒身患艾滋绝症,他深知自己病入膏肓、无可救治。这名青年在戒毒所现身说法向社会宣传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表现极好。就在大家给予他充分信任并将他领出戒毒所后,他居然一进家门就向母亲索要钱财购买毒品,遭到母亲严辞拒绝。结果,这名青年竟丧心病狂地用针管扎向自己,抽出一管染有艾滋病毒的血液,按倒母亲,将这管毒血强行注射进母亲的身体……
“这说明预防毒品和艾滋病的工作效果,距离我们期待的目标还差得太远太远。”骆寒青说着,眼眶湿润了。
7年后,记者第二次走进云南警官学院,骆寒青面有倦色,显然劳累过度。她这些年来主持和参与了数十项国家、省和公安部拟定的重点禁毒科研课题、参与了多项立法调研课题,与同事编写了数十部教材,实在是忙个不停。
“花费心血最大的,是‘毒品三级预防系列软件’。”
骆寒青递到记者手中一张光盘。她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以学院教研力量为依托,利用计算机技术,专门针对青少年预防毒品制作了这一大型趣味游戏光盘,其中包含丰富的预防毒品的知识信息。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四项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自2006年研制成功以来免费向全国青少年发放。
“我现在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下基层做培训。”
11月4日,骆寒青与同事去丽江送教下基层,接着再去文山、红河等几个边境县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培训和禁毒防艾科普示范活动,顺便把他们编写的书籍和研发的“毒品三级预防系列软件”送到基层去。
“看到带给基层的科研成果发挥了作用,就觉得自己付出的心血特别值得。”骆寒青这样说。绝望母亲悲泣求助
“我真想带儿子一起跳楼。”
一封千里之外的来信摆在骆寒青桌上,那是一位母亲满含悲戚地在信纸上倾诉她的绝望。
这是一位单亲家庭的母亲,她丈夫在儿子6岁那年因病去世,她一人将孩子带大。儿子酷爱音乐,从学校毕业后东奔西走去挣钱。母亲本以为儿子自食其力后可以大大缓解家庭生活的压力,未料想儿子突然有一天跪在母亲面前,坦白自己吸食冰毒已有两年。
母亲几乎昏厥,抄起拖把,打断儿子的手,打破儿子的头。在随后的两天两夜里,母亲想一死了之,也想到跟儿子一起死。亲戚们劝这位母亲放弃儿子,让他“自生自灭”。但这位母亲思来想去,实在放不下对儿子的爱。
“天下哪有妈妈不要孩子的道理”。
这位母亲悄悄带着儿子前往戒毒所咨询,向单位请假,在家用4米长的铁链拴住儿子,每天端吃端喝。直到儿子尿检正常后才解除囚禁。她想办法给儿子找份工作,哪晓得儿子第一个月工资拿到手就跑掉,再回家时两眼发直、满嘴胡话,时不时自残、撞墙、用刀子割伤自己,还要跳楼。
“是强制戒毒、送精神病院、看心理医生,还是吃什么药物?”
这位母亲在信中恳切地写道,“所有人都说我儿子这一生全完了,只求您回信给个建议就行,好吗”?骆寒青及时回信并与这位母亲通了电话。
“要让孩子看到希望,不要用悲情式教育,一味地诉苦。”
骆寒青告诉那位母亲,买一本色彩鲜艳的笔记本,将每天的快乐记在本子上,哪怕是描述蓝蓝的天空、艳丽的花朵,怀着欣喜的心情将热爱生活的点点滴滴思绪记录下来告诉儿子,影响并启迪儿子心里对正常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
骆寒青最近一次与那位母亲通电话后欣喜地得知:两年来,她坚持按照骆寒青指点的方法努力去做,儿子不仅能去正常工作,还能回家给母亲做饭,等母亲下班回来一起吃。
这位母亲在远隔千里的电话中由衷地对骆寒青说:“骆教授,太感谢啦!”